诗以议论发端。开始两句说,要论山水的优美,襄阳远远胜过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会稽是古代越国的都城,以山水秀丽著称。孟浩然刚从越地而归,拿襄阳山水与会稽比较,是很自然的。前二句传达出山是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笔锋一转,诗人的笔落在望楚山上。孟浩然喜爱游览,一生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这座望楚山却一直没有登览过。写未登望楚山,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山。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写远望望楚山。望楚山的石崖像刀劈那样陡峭,周围的山都伏在望楚山脚下。诗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较,表现望楚山的陡和高。七句到十句写登望楚山。在晴朗的天气里登上望楚山,极目远眺,一直看到天的尽头。从看得远写望楚山的高,这是从虚处落笔,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后两句再从实处写。极目南望,巨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在迷迷蒙蒙的花中。云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湖泊,横于大江南北,方圆九百里。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陶渊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襄阳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即使望得再远,也不可能望见湖南的梦泽和桃源,而且沧桑变换,唐时云梦已大多成为陆地,名存实亡。诗利用视觉的近大远小,把千里大的云梦缩成巴掌大小,把本来不可见的桃花源写得隐约可见,正是通过想象与夸张,渲染望楚山之高。一般诗写山高都是尽力夸张山如何高耸入云,而这里将云梦武陵缩小,作为望楚山的陪衬,不落窠臼,别有意趣。这样,诗在表现望楚山高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高远博大的胸襟。这两句诗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入夜,诗人才下山回家,足见诗人游兴之高,足见望楚山之令人流连忘返。接着诗人又由下山宕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月夜山溪图: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诗以描写望楚山的高峻和登山的所见,描绘襄阳的江山形胜之美。诗格调冲淡,就中又“文采丰葺”(殷璠《河岳英灵集》),显出似淡实腴,“采秀内映”(《河岳英灵集》)的特色。
胸中欠梨枣,种此无明根。造物初戏剧,忧伤裂心肝。
夺我破壳雏,长鸣犹未翰。况乃渥洼种,堕地已足观。
此理竟莫晓,老泪空阑干。端如卜子夏,泪尽双眼眢。
母哭不忍听,听之鼻辛酸。人言有子尔,欲遣吾心宽。
有生无短长,视死同一叹。晓人当如是,自晓终为难。
究竟无奈何,哀哉亦何言。安得大灵龟,骑云款天门。
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澹荡春光入小诗,寻僧更访岁寒姿。迎风回雪飘苍径,带影和云卧绿池。
索笑几忘人坐久,耐吟翻觉我来迟。言归携手同惆怅,斜月疏烟动远思。
禁钟定、一带青芜,翠陌知谁主。对绮波红霁,镜奁碧展,閒鸥来去。
殢怨蛾愁髻,珠帘桁隔西山雨。凝望里、宫柳倦舞,低鬟凄楚。
渐灵坛暮。傍红墙、松桧参天,黛色年年,应省恨绪。
龙池旧月多情,最销魂、画船箫鼓。抚朱阑,看砌蝶,双飞城乌万羽。
紫鳦秋来客,依依还睇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