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衡轭 通:衡扼)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山大水声小,水与山不敌。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
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
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
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
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
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
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天风吹雪下鳌山,天上仙郎白玉颜。云母屏风春卷幔,水精宫阙夜开关。
光疑素月鸦初动,路绕层空鹤乍还。冰溜堕檐真欲滴,风花满树若为攀。
诗才绝妙君堪比,酒价从高我未悭。净扫柴门无好客,草堂幽处不胜閒。
登高頫层城,远盻穷燕粤。东窥沧渤流,西抚太行碣。
轮光出海隅,浮云敛天末。徙倚眺京师,控带尽冀阙。
迅飙度陇阪,万里霜氛灭。坞笛应鸿鸣,关柝随砧发。
幽燕多慷慨,赵魏负勇决。李牧出雁门,汲黯入禁闼。
昔人构运会,题拂多引拔。谬予困泥涂,栖迟独皤发。
且忻免负薪,敢复望结袜。芳华宁久妍,精诚谁能察。
弦望信有常,亏盈不堪诘。迢遥思美人,明珰似秋月。
劳悁咏四愁,并寄双鱼札。
休沐时时散马蹄,绿阴如染转长堤。帝城和气融春圃,相国馀波到雨溪。
无数龟鱼和作主,不言桃李自成蹊。圣时正要传衣事,贺监从渠老会稽。
覆地绿云圆又碎。花比人憔悴。小语问东君,一片红情,夕照能留未。
闲愁黯黯窗纱闭。悔识诗中味。若不为聪明,明岁春归,省却伤心泪。
程祠寂寂碧云欹,迁客长歌归去词。欲觅遗踪何处是,空馀清梦绕岩碑。
高堂白日迥,芳辰何熹微。渚风变林花,春草绿已滋。
流光惜易迈,欢娱及良时。子奉堂上亲,翁引花下儿。
大妇主中馈,小姑纳卮匜。升堂布绮席,嘉宾来何迟。
华筵理妙曲,秦筝杂清吹。玉珧列海错,烹羊间熊胹。
酒至辄尽觞,怡然乐天彝。尹父方靡盬,鲁侯亦奚为。
嗟彼轩裳者,极宴忘戚悲。轩裳岂不乐,我醉不复知。
休沐炎蒸思不禁,江楼向夕足幽寻。露华向靳金茎下,熇气偏从白屋侵。
思凿井冰沾道暍,谩挥毫雪傍栏吟。月明川上观流水,爱尔澄然物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