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舅郭大夫

丈人鲁诸生,明刑如皋陶。
幸宽右顾忧,未惜一身遥。
西南万里行,可以断绳桥。
慎勿用惠文,神母仁如尧。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

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

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

可叹我年老病多,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注释

外舅:岳父。

郭大夫:郭概。

巴蜀,今四川一带。

妻孥(nú):妻子儿女。

消息:音信,信息。

何如:如何,怎么样。

何妨:无碍;不妨。

功名:功业和名声。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老病:年老多病。

书:书信。

赏析

  这首诗先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写出了自己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悦心情,但又不敢深问具体情况的矛盾复杂心理,后再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诗通篇全以感情运行,首联平静,颔联沉抑,颈联以淡淡的欢快挑起,尾联复归结于感慨哀痛。起伏跌宕,得自然之趣,尽真情之妙。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看似起得平平,道来却也不易。开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难,早已使“巴”、“蜀”这些字眼染上一层滞重的色彩。因而紧接着的“通归使”也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那样“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来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带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儿的消息,这正是“家书抵万金”。“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就打上了强烈的感情印记。

  “妻孥且旧居”,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娇妻幼子,关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没有互通音讯了,作者想,他们的情况怎样?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面对远道而来的信使,脑海里日夜浮现的妻儿形象都要跳出来了,可是作者却写了这样一句淡而又淡的诗。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个“且”字,把那种又迫切又犹疑,惊喜慰惧交集,满肚子话要问却欲言又止的心情传达出来了。此时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颔联两句把沉吟犹疑的原因挑明了。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异地,消息阻塞,祸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对消息反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会有坏消息传来,特别在战乱年代这种矛盾心理更为突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都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写照。陈师道是效法杜甫的,这首诗也受了杜甫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不忍问”,害怕问,最后总得硬着头皮听消息。一旦获知妻儿都好,平安无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情立刻轻松起来,一扫嗫嚅之态,和信使也有说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两句就带有明显的愉快情绪,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那么即便隔山阻水也没有什么了。作者还进一步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夫妻、父子的亲情,绝不会由于分离而疏远、而隔膜。

  尽管有淡淡的微笑,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异地分居、不能团圆的严酷现实。所以在最后一联,作者又情不自禁,悲从中来,不能抑制了。他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古代读书人要想飞黄腾达,唯一出路是应试做官。陈师道尽管以孤介自许,实际上也未能免俗。“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想到这些,提笔回信之时,他便洒下了伤心之泪。全诗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身世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也就意在其中了。

创作背景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外舅”则是女婿称呼岳丈。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陈师道的岳丈郭概由朝请郎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陈师道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一女三子都随郭概赴蜀,陈师道则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分手时陈师道写有《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和《别三子》三首诗,都流露出至性至情。这首《寄外舅郭大失》则是分别之后的“诗简”,表达对远居异地的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猜你喜欢
江月轩中。拍堤新涨,绕院薰风。深注瑶觞,低歌金缕,声在晴空。
新词尽索无穷。断酩低、衰颜为红。愿得年年,繁枝子满,绿叶阴浓。

我家端无一囊钱,肮脏赵生门可倚。黄绶丛中识君面,眼前如见曲阜履。

兴来曳杖叩斋扉,清坐焚香淡如水。有时造语出瑰奇,要令墨客皆风靡。

仰观乔木俯流泉,因念吾生行已矣。台若君才万夫特,风仪秀整秋山嶷。

行看待诏金马门,安得嗒然长隐几。功名他日似留侯,岂与风流京兆比。

昨朝篇末画眉句,始悟前言戏之耳。不如共访弥天释,真成四海习凿齿。

当年信道情无价。桃叶尊前论别夜。脸红心绪学梅妆,眉翠工夫如月画。
来时醉倒旗亭下。知是阿谁扶上马。忆曾挑尽五更灯,不记临分多少话。
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
武牢关外虽分手,不似如今衰白时。

初日澄前陂,馀阴澹岩曲。清流杳终古,宛此媚幽独。

烟消净衰草,风来振疏木。移舟度云影,停桡玩空渌。

理味后人踪,兴与前游属。托世楚云里,孤怀亮自足。

人生谁不如,妄为世所束。兴来当自往,兴尽斯自复。

大雪暗溪路,新晴月微烛。去非之子慕,返岂斯人辱。

优游便所适,偃蹇媚幽独。

君家遗子籝,只在一卷书。
四世续科第,积善庆有余。
乃翁一片心,秋月行太虚。
宜哉有是子,大似回不愚。

槛外绿漫漫,烟树回环。夕阳依旧满西山。万户千门无觅处,寂寞春还。

无语独凭栏,旧事堪叹。龙舟犹系绿杨湾。凤吹宸游天上去,流水人间。

中原聚散怜诸子,就我天涯见汝心。优戏文章轻白眼,死生交态重黄金。

枕边牛斗时同把,泽畔鱼龙夜自吟。满地风尘吾亦得,莫伤流水向知音。

橙黄橘绿,占一年好景,人间真乐。玉麈金鳌相对峙,如我视今犹昨。

珍重留侯,招邀黄石,俱赴蟠桃约。一卮仙酒,得陪三老斟酌。

总道独绾银章,重披宫锦,有自家天爵。八帙明年身更健,胸次遥天恢廓。

春小花繁,溪清月皎,都付延年药。洞霄仙侣,更添一个仙鹤。

铜台翠瓦散春烟,歌舞人空曲尚传。不意秋风寥落后,江南更识李龟年。

轩辕铸鼎处,仙台成昼图。寒云生洞渚,暝色入苍梧。

如雾飘丹阁,非烟起玉炉。年年漫来此,无处挽龙胡。

辽东海北剪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童子十四名福基,瑶环瑜珥玉雪姿。早有才语惊父师,弱龄能解《易》与《诗》。

贼窥灊霍遭劫持,身非不能走险巘。恐母不免躬尝之,日夜念母惟涕洟。

豺狼安识字孝慈,闻儿夜哭为心悲。怀中短刃勤磨治,誓不与贼生同时。

贼走药肆方晨炊,儿喜窃谓计可施。怀毒乘间投釜锜,贼十余辈皆横尸。

伟哉童子真权奇,自仰余药甘如饴。杀贼十数贼不疑,委弃野寺不以随。

荒山兵后难求医。一瞑不复瞻庭闱。军兴以来岁十稘,环寇诸公印累累。

异哉童子能尔为。我欲再拜言天墀,谓天盖高蚁虱卑。

题诗泪堕如绠縻,告千万世无愧词。

相传幽讨暗春花,百里行无三两家。新道直穷行绝徼,故宫遥过楚章华。

野猿触客争升水,山鬼逢人欲射沙。寂寂征魂无耐可,更深惟有杜鹃哗。

万里河山一梦移,心中惊喜信还疑。故园晤对人依旧,浑似当年未别时。

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
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落尽秋林叶,千峰掩一关。暗泉闻断壁,寒烧见空山。

可待头垂白,方知身是閒。独怜渔浦月,照我几时还。

道本无为,法非延促。
一念万上,千古在目。
月白风恬,山青水绿。
法法现前,头头具足。
祖意教意,非直非曲。
要识文庐陵米价,会取山前麦熟。

鹤迹无能叹又淹,偶随时跃与时潜。九峰寒照天平帽,一壑翠涛风满帘。

玉应金和逢盛事,今来古往付秾纤。两忘人势何多幸,却笑山僧律戒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