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
这首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
种苗甫田中,其叶何离离。上天降膏泽,溥博无偏私。
人力苟不至,不如茅与茨。常恐嘉实晚,坐伤零露滋。
徘徊感节序,太息秋风时。
江南好,画舫听吴歌。万树垂杨青似黛,一湾春水碧于罗。
懊恼是横波。
真于剪刻露天机,暗处生明识者稀。春步转迷丝作障,夜游翻讶锦为衣。
曾闻云母分班坐,颇记金莲出殿归。同是玉堂年少客,晚从东壁借馀辉。
山势行转促,连峰相贯输。窈然林莽中,乃复得坦途。
青壁结烟霭,缥缈凌虚无。层阿秀嘉禾,下覆清水渠。
夙志好幽僻,览兹耳目娱。公车虽少延,顾盼忽已踰。
安得鼓清瑟,日坐山之隅。
初无勋德在生灵,徒以游谈致上卿。血食官祠尚千载,男儿要自勉功名。
玉桴乘夕远,金枝终夜舒。澄淳玄化阐,希微寂理孚。
于休显宗,道泽玄播。式宣德音,畅物以和。迈德蹈仁,匪礼弗过。
敷以纯风,濯以清波。连理映阜,鸣凤栖柯。同规放勋,义盖山河。
新声吹入破讶天花,朵朵向空飞。怎愁浓似酒,才清似雪,语总依依。
想见山桥水驿,到处遍留题。只有怀人梦,不隔东西。
谁写莲台小影,更招呼明月,照彻沉迷。只吟情未了,中夜依林扉。
管听取、旗亭传唱,绝胜它、丝绣上弓衣。商供养、碧落茶嫩,红豆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