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招携多胜事,幽僻断嚣尘。水学兰亭转,园开金谷新。
山川昭代赋,令节异乡人。倾盖相知定,当杯各见真。
鸦啼楼角暝,花隐洞庭春。正欲标奇绝,从教客过频。
江州古时路,黄花翳连冈。举世无人识,飘零随哓霜。
陶公感萧晨,采之助飞觞。遂令千载后,华屋延秋光。
亭亭金石姿,不随世炎凉。清泉濯宿根,空山抱孤芳。
一承君子顾,纫结古锦囊。岂惟制颓龄,令德滋日章。
所以浮湘者,亦欲餐其英。柴桑今为墟,此意谁与明。
迢迢直上北风高,千里南归路亦劳。此日歧途恋骨肉,一时车马驻江皋。
逼关鼙鼓空惊胆,披甲将军未试刀。肯谓书生堪报国,寻常出处只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