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
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注释
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
深萝:指藤萝深掩。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
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赏析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这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这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创作背景

  李群玉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在这种状况下,不少人产生了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诗人们大多转向以抒写个人情思为主,而直接反映人民疾苦、社会疮痍的作品则不多见。李群玉也被时代所左右,这首《引水行》便是这样的作品。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猜你喜欢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木落野空旷,天迥江湖深。登楼眺遐荒,朔风吹壮襟。

望望不能去,勤我思贤心。此心何所思,思我逍遥子。

挂冠卧秋斋,阅世齐愠喜。念昔造其室,微言契名理。

击考天玉球,四坐清音起。别来越三祀,洋洋犹在耳。

宵长梦寐勤,月明渡淮水。

雨势风声何太雄,群山答响乱贲镛。青奴今夕安用汝,玉友此时留得侬。

端笏立朝日,肺肝倾上前。
把麾持节处,桃李满淮壖。
药石箴时病,蓍龟烛事先。
焦头与曲突,为计孰为贤。

旋凿幽池象玉圭,莲开红素两相辉。年来居士心离垢,天女从教试染衣。

风雨萧萧作晚凉,山城松桂发天香。兰汤沐罢尤清快,一枕江南归梦长。

山东去蜀右,不惮客程遥。酒酌杯中醁,琴携爨下焦。

故人题大笔,佳句刻长桥。快读离怀解,如冰暖日消。

细骨珊珊,指尖拂处娇弦语。著水撩人,点点飞来雨。

扑罢流萤,帐底轻风举。眠无主。误黏玉体,印得红丝缕。

君子美百行,维日服厥衷。车奔不易度,火灭不改容。

垢言一生口,盥漱难为工。金多徒自秽,重名挠直躬。

幸勿少须臾,无替功乃崇。九渊可浮游,所患溺愚蒙。

我同明月来,一路照秋草。月到朔庭荒,人到朔庭老。

君子如鸾凤,肃肃仪羽齐。梧桐苟摧谢,凡木竟不栖。

又如神马驹,来自荥水西。有足追奔风,不踏沙与泥。

明明希世瑞,自异犬与鸡。所以贤达人,出处终不迷。

鸾鸟栖堂庑,不若翔寥廓。

曾去钓江湖,腥浪黏天无际。浅岸平沙自好,算无如乡里。

从今只住鸭儿边,远或泛苕水。三十六陂秋到,宿万荷花里。

江湖三载忆长安,此日应怜会遇难。玉帛万方朝阙下,紫微中夜现云端。

欢呼寿祝乾坤久,锡赉恩涵雨露宽。归到掖门烟树里,乳鸦啼断晓霜寒。

园中日涉趣云何,未老归来气亦豪。
还有郡人携斗酒,可无社客着方袍。
诗如信笔真难到,琴不安弦更自高。
办取白头猿鹤畔,莫教松菊只归陶。
恰回午枕自华胥,忽得周郎一纸书。
江上春风能几日,莫教门外柳萧疏。
雨余风劲。雾重千山暝。茅舍寒林相映。分明是、画图景。
去程何日定。天远长安近。唤起新愁无尽。全没个、故园信。

黯淡缃绨墨影寒,那能展卷不汍澜?当关虎豹麋躯易,畏路风波仗友难。

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留丹。文山诗句眉山笔,古瘦清香再拜看。

此亦勤农者,畲田半入云。
龙蛇因尔杂,玉石故难分。
天地其如数,江山未返魂。
茅茨倦行李,何自戒重门。

二月江中花事多,寻春剩有鸟来过。那能一借东风力,吹尽千红伴绮罗。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