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尽消尽、涉江情绪。风露年年,国西门路。绀海凉云,昨宵飞浣石亭暑。
乱蝉高柳,凄咽断、蘋洲谱。莫唱惜红衣,算一例、飘零如雨。
迟暮。隔微波不恨,恨别旧家鸥侣。青墩梦断,枉赢得、去留无据。
试巡遍、往日阑干,总无著、鸳鸯眠处。剩翠盖亭亭,消受斜阳如许。
又拜封书到石翁,非商行我复非戎。百年老只门墙下,几树花留栏槛中。
白发庭闱兄早暮,青郊菽水子西东。明年鹦鹉洲边路,活水和风百尺篷。
晨发白沟河,薄暮宿范阳。残城无雉堞,枯木鸣白狼。
回首望中原,日落烟茫茫。天低鹘没处,彷佛见太行。
缅怀昭烈帝,八尺须眉苍。平生汉社稷,志欲为高光。
惜哉不得就,越在天一方。里人亦何知,牲酒奠楼桑。
车盖不复见,但有秋草黄。我来已千载,谁复悲兴亡。
天明登车去,尘雾沾衣裳。
谁来天上溯银流,一叶凌虚太乙舟。莲海径从香界渡,蓬山不是世间秋。
旃檀缥缈行边惹,楼阁溟濛望里浮。每怅三神波浪隔,乘槎真个到瀛洲。
桂花香静宵初永,露冷无声。月淡无声。月露无声伴有声。
声声只向疏窗度,四壁虫声。万树秋声。来助楼头夜读声。
高台突兀燕山碧,黄金泥多土犹湿。晓日曈昽赤羽旗,燕王北面亲前席。
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谁知平地几层土,中有全齐七十城。
礼贤复雠燕始霸,遂与诸侯雄并驾。七百年来不用兵,一战轰然骇天下。
二城未了昭王殂,火牛突出骑劫诛。台上黄金少颜色,惠王空读乐毅书。
古来燕赵多奇士,用舍中间定兴废。还闻赵括代廉颇,败国亡家等儿戏。
燕子城南知几年,台平树老漫荒烟。莫言骐骥能千里,祇重黄金不重贤。
滨海鱼盐市。笑无端、行踪落落,逢君于此。一片西风吹栗冽,记得彦升儿子。
曾身着、练衣如是。且喜他乡多地主,好拚他、日日如泥醉。
身与世,都休思。
昨来又动分张意。望苍茫、蒹葭水阔,蒲帆雨细。到日郡城应有遇,莫遇揶揄路鬼。
最此物、堪憎欲死。若遇当年遣老在,念而翁、才笔群相畏。
或与汝,论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