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之为人方严,不苟言笑,而素以“豪情壮采”称的戴复古,却偏偏写了这样一篇类乎谐谑的词为之饯行,寓谏于谲,词写得很有味道。
第一句:“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白了自己的意见——对他此行的反感。龙山在安徽的当途,地处武昌之东,时已沦陷于金。但作为“重九”的典故,“龙山”正是当年孟嘉重九登高,落帽之处。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就有了“一石二鸟”的用意,是很见技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有去向敌国祝贺叛乱的功夫,还不如就在这黄鹤山上陪我喝喝酒;祖国的“风光正要人酬酢”哩,何必要跑到那么远去献什么殷勤呢?这当然是借他来讽刺朝廷的。词语带了几分的酒意,然而词意却极冷隽。他醉眼蒙胧,直是把吴胜之当了宁宗赵扩。
吴胜之和戴复古虽属同一战线,但看来观点又不尽一致。吴胜之积极出仕,而戴复古却坚决不出仕。他们之间可能就这事曾有过争论。所以他说“欲赋归欤,莫是渊明错?”在戴复古看来,在投降派占统治地位的朝廷里,是不会有爱国志士的地位的。岳飞、辛弃疾就是极好的例子。所以他不愿降心屈志地与之委蛇,宁可归隐以申其志。这话似反问,实则是对于自己的肯定。至少酬酢江山,比媚敌为好。它与上句一正一反,把自己看似俏皮而其实是苦于无法积极的爱国之情表露无遗了。
换头“江山登览酬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一笔宕了开去,词断而意未断,从人事而跳到了自然。上句属宏观,作总体的概括;下句属微观,点明眼前的风光。“酬如昨”,是祖国之可爱,亘古如斯;“秋光薄”,是眼下意绪之悲凉,纵是登高作乐,其奈山河破碎,兴味蜩螗何!所以他紧接着说:“此怀只有黄花觉”,正是感慨晏安的人太多,是以只有黄花知己,则对于吴胜之此行的惋惜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至于怎么办,他说:“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吧。这句可以是指自己,也可以是指人,将几层意味混合在了一起,读来韵味无穷。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在技巧上是借用了“乌纱”的双重性,而又只写出形象,并不加以诠释之故。乌纱帽在隋唐时原为达官贵人所用的,以后才上下通用。所以它既可意味着指那些投降派,则“牢裹乌纱”这一形象就是深刻地揭露了他们那种“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卑鄙咀脸。也可以是借孟嘉落帽的典故反衬之,以表示自己政治立场的坚贞:我偏要紧裹纱帽,不让西风吹落。“西风”正是金风。在当时,这金风不仅可以吹落乌纱,还可以掉脑袋的。然而这句的气概却是壮可吞牛,大有你其奈我何的英雄气概。如果这乌纱是下人都可以戴的话,那么,他终于看到了西风所无法吹落的力量之所在了。故这一结,实在是结得馀音绕梁,妙趣横生。有那样多的侧面闪着思想光芒,让人玩味无穷,这就使它无比丰富起来。是以它在词意上可谓做到了“一箭双雕”,在章法上又做到了与首句之“龙山”相照应,在技巧上复显得气势浑成。以这样波俏精致的笔墨,将一股无可发泄的爱国之气,于嬉笑怒骂之中发出,读来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解气,亦且感到鼓舞。使金本是一种屈辱的差事,吴胜之怀着这样的一纸赠词,当一定会感到胸中会有一团火。则他对这种屈辱,此时虽会忍受下来,但也决不会永远忍受下去。因为戴复古的这阕词就是不屈的精灵。
去年堰决秋雨霪,南亩粒米如黄金。县官只道岁中熟,输租归家雷隐腹。
老翁戒儿力锄耰,忍饥少待明年秋。那知六月又不雨,二江之流几龃龉。
揵石震撼渠欲枯,天远不闻人号呼。皇华使者民司命,肠日九回恐民病。
斋居蔬食勤笺天,灌口牲币加明蠲。燎烟升空忽黮䨴,须臾六合泽霶霈。
连宵檐响未渠休,沟塍泫泫膏乳流。疲氓弹指拜公赐,枵肠便觉有生意。
边城十年戢干戈,邻焰逼我将奈何。可怜十室九垂罄,仓卒军需何以应。
人情但知乐苟偷,更须熟为根本谋。察公忧民意恳恳,定知忧国虑深远。
为公志喜商声讴,愿公为霖泽九州。
红烛如山,请四筵满座,听侬挝鼓。此日天涯谋作达,事更难于缚虎。
仆本恨人,公皆健卒,不醉卿何苦。金元院本,月明今夜重作。
总是狎客南朝,佳人北里,占断芜城路。好景也知容易散,一别沈鳞羁羽。
狂受人憎,醉供人骂,老任雏姬侮。扬州灯火,明朝人定传语。
蒲竹山中昼掩扉,苔痕青染薜萝衣。浮云蔽日人将老,宿雨连天客未归。
久懒不堪耕稼苦,忘机还笑灌园非。从师乞取三条篾,结束閒身住翠微。
先生有道负清时,经济何由见设施。白水青山聊自适,光风霁月复谁知。
出尘标格三株树,瑞世文章五色芝。鸣凤不闻人亦去,生刍一束起遐思。
白云劈茧春重重,仙人卧云如卧龙。天风吹下太古雪,平地幻出琼瑶宫。
白云来来还复去,何如一榻留云住。胡蝶庄周两不知,谁能解此云中趣。
小鬟折花香满衣,霓裳夜半行云归。周公梦回日丈五,此乐人间今古稀。
梨花散漫春云暖,一色瑶台月华满。醉倚仙家十二楼,夜寒不上珊瑚钩。
飞琼隔花吹小凤,缟衣惊起罗浮梦。溪藤剪霜翻素涛,翠禽啼烟红日高。
世间万事邯郸道,人生不及卧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