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鼓楼坡前木瓜铺,岁晚悲辛利州路。当车礧礧石如屋,百里夷途无十步。
溪桥缺断水齧沙,崖腹崩颓风拔树。虎狼妥尾择肉食,狐狸竖毛啼日莫。
冢丘短草声窸窣,往往精灵与人遇。我生胡为忽在此,正坐一饥忘百虑。
五更出门寒裂面,半夜燎衣泥满裤。妻孥八月离夔州,寄书未到今何处。
馀年有几百忧集,日夜朱颜不如故。即今台省盛诸贤,细思宁是儒冠误。
野艇新成寻丈许,柳堤橘浦足周旋。添蓬不但为遮日,准拟乘凉听雨眠。
抱琴游帝里,一帽两靴尘。忽忆归金濑,还谋老玉宸。
鱼分仙涧月,虎让古山春。伏事陶弘景,终非是俗人。
自爱江头著雨蓑,山光倒染鸭头波。蛮商即似天上下,打鼓向人帆侧过。
徙都耶,笮都耶,曲鸟鸟之夷奴耶。五十五州,亦土亦流。
罚不应役,牛五十头。头人舍人不识字,蛮语啁啾问通事。
花裙小队跳跃来,酒市关门妇女避。鼓声三通角三叠,今日将军亲简阅。
杀马椎牛大飨卒,蛮刀割啖口带血。挟尔哈靶,砺尔及密,灭贼归巢未六月。
六宫春色一宵残,夷难何人策治安。去国登瀛唐学士,降城执戟汉材官。
瑶宫有扇捐金雀,紫塞无旗卷角端。花柳亦知宫女散,妆红颦翠簇金銮。
八月潮平大泽宽,扁舟横渡静波澜。江空人在烟中语,天远山从画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