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距李纲时期有一百多年,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处。宋钦宗时金国对大宋的侵略无异于当年辽对宋的侵略,且又过之。李纲在词中叙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对当朝皇帝进行讽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希望皇帝能从真宗幸澶渊的史实得到启示,振作起来,抗金卫国,不要一味怯懦逃跑。
首句“边城寒早”。从边境自然气候的早寒,烘托战争威胁之严重。骄横恣肆的胡虏,竟敢远来侵占中国甘美的泉水,丰茂的草原,“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敌人的铁骑纵横,他们披着毡裘,冒着大雪,使一方国土受到严重的骚扰。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庙堂,指朝廷。折冲,指抗击敌人。坤维,地的四角。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兵大举入侵,“急书一夕凡五至”,真宗惊慌失措,无计抗击辽兵,召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凖力主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感到很为难。参知政事江南人王钦若主张驾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主张驾幸成都。成都远离汴京,故说“坤维”,即地角之意。不论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张放弃中原,包括汴京在内。把辽兵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真宗问寇凖:到底怎么办?寇凖答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奈何……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宋史·寇凖传》)真宗不得已,勉强同意亲征。真宗到澶渊南城,群臣畏敌,又请求圣驾就此驻扎,不再前进。又是寇凖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真宗乃渡澶渊河(即“径渡大河清晓”),直达前军。所以李纲满怀热情地写道:“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亲行天讨”就是天子代表上天亲自讨伐有罪的人。此指抗击辽军。“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对真宗亲征澶渊,李纲在词中极力夸张、铺叙,热情地、形象地描绘了天子御驾亲征的仪仗之盛,威仪之大,恰与钦宗、高宗的畏缩逃跑构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从侧面对当朝皇帝作了委婉的批评。“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皇帝亲征,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大大振奋了民心,宋辽两军在澶州对峙,当辽国统军挞览出来督战时,被宋军用弩箭射死,挫败辽军。于是,“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宋辽议和,互立誓书,订立“澶渊之盟。”
作者对寇凖功绩的赞扬,是希望能有像寇凖这样的忠臣力挽狂澜,也寄托着他的自勉和身世之感。他对真宗的歌颂,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激励,因为曾御驾亲征的真宗,比起一味逃跑的皇帝毕竟大不相同,结果也不一样。
长镵斸灵根,莳此泉下圃。珍剂未须论,丹荑已堪煮。
山野不事事,未尝中绳墨。得官笔砚间,懒与慢成癖。
前日承君乏,始亲薄领役。捶钩校毫芒,简发差寸尺。
自知非其任,良有不可力。君诚神仙人,那得头不白。
繇兹谢睎跂,依隐就閒寂。
淮水去不返,我心重怆恻。弟兄各异县,欲往无羽翼。
八月遗我书,开函泪沾臆。知我病乍起,一一问眠食。
共此千里心,相思不相即。茱萸勿复采,忧来簪不得。
兄今更何如,吞声望故国。
掉头宇内寻知己,知己茫茫天压水。龙马已被羲皇骑,祥麟恨枕尼山死。
遂穷碧落罗星斗,奎娄散渡银河走。回经弱水迈扶桑,人间旷望空烟薮。
归来独把数条丝,试问江山知不知。大声欲裂天腹入,低吁夜半鬼怀疑。
椎心却与浮生誓,未必群哇尽妖厉。舂容大吐肺与肠,著他言下谁当契。
中孚尚感豚鱼族,黄钟亦召葭飞速。阴阳正气酝吾徒,天高地下宁皆木。
遂蠲吉旦祛尘土,上拍乾门下坤户。山灵海若一齐来,秣马游鱼咸欲数。
悠哉试鼓宫声长,云关断雁翻天忙。腾神再运商声促,目乱方瞳绿鬓黄。
移时闷绝不欲举,想是寰间只应尔。曾如万操卷之囊,窅尔神化宁而旨。
无稽别奏一声幽,缓轸轻吟数弄秋。泛掀溟海烟涛破,打动芙蓉华岳崷。
岂知此意传来豁,拍掌傍歌天若撮。指山指水谢前闻,谓言子我神明末。
呜呼此事岂荒唐,牙魂钟魄谅无亡。凄然苦惹英雄恨,明日沧江风露凉。
无奈秋风何,怒号震林木。着我井上桐,一夜失寒绿。
莫作摇落悲,妙理在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