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开缄韵语起廉隅,坐使心胸百想摅。公比士元方展骥,我如毛颖不中书。
烛摇冷晕人方寂,犬吠寒云月上初。北首故关山万叠,几时艰棘一诛锄。
东井应天文,西京自炎汉。都城北斗崇,渭水银河贯。
千门旧宫掖,九市新廛闬。云生百子池,风起飞廉观。
桥边拜单于,阙下俘可汗。武将把雕戈,文人弄柔翰。
遗迹俱烟芜,名流亦星散。愁闻赤眉入,再听渔阳乱。
论都念杜笃,去国悲王粲。积雨乍开褰,凄其秋巳半。
惆怅远行人,单衣裁至骭。
名士刘景升,世家袁公路。把酒论英雄,彼哉何足数!
曾访南徐孟子湾,七峰高处恣跻攀。何当再约孙明复,遍览长江两岸山。
秋雨新巳风日清,匆闻剥啄紫门声。出逢麻衣老仙伯,身长七尺双瞳明。
平生学道几半世,一见洒洒心为倾。大道无为返尔朴,自然有路通长生。
我今素发飒以白,宦途久矣思归耕。吴兴山水况清绝,白云满岭堪怡情。
老仙何当从我去,小筑茅屋依峥嵘。还丹已就蓬岛近,笑指尘海寻方平。
芳渚深深,正掠水、玉尖斜逗。浑不意、越人网得,斜交纤手。
出釜微闻兰麝唾,分甘拟倩樱桃口。唤佳名、合配乳脂鲜,河鲀候。
乌几净,花瓷旧。红叶底,莲须酒。笑纷纷蛎蛤,未应呼友。
嫩比江瑶秋市早,轻随螺女钿波绉。问当年、虾菜五湖船,曾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