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饮痛琼艘百柁空,参横斗挂月当中。不愁马上衣沾露,且看尊前帻堕风。
未办清歌娱醉客,莫将强韵压衰翁。为欢冷淡君应笑,注瓦倾银一体同。
渔阳健儿日欢謼,东风融冰作驼酥。问谁得此造物手,云台大将世所无。
尺棰提来鞭谷蠡,一书飞去扫撑涂。千兵注目铁如意,万马回头金仆姑。
椹紫衫围麟刻带,茜红缨挂虎盘符。东方别献肃慎砮,西域潜输天马驹。
帐下剖符诸部曲,军前解甲五单于。绯衣将炙紫衣酒,服匿留犁竞前寿。
弹琴峡口无杀声,挂甲峪头多息肘。久传名姓勒扶桑,近道君王夸细柳。
鬓经百战霜不辞,心为孤忠日堪剖。矍铄远居新息上,丹青肯落营平后。
直置鹰扬四十年,表君青社能归否。
萧萧风雨江天,凄凉一片秋声逗。香消菡萏,绿催蕙草,烟迷远岫。
浪卷长空,云轻碧汉,薄罗凉透。恨西风吹起,一腔闲闷,那胜镜中消瘦。
寂寞文园秋色,这情怀、问天知否。檐铃敲铁,琅玕折玉,听残更漏。
淡月疏帘,小庭曲槛,且还斟酒。算从来、千古堪悲,何用空沾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