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
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
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四句描写侠客以及骏马的英武形象,后四句转而抒发侠客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一二句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一个“重”字,暗示了战争的再次发生,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激情。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侠客”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他手中的马鞭以及胯下的紫骝马,借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非常形象,凸显了“侠客”强壮有力及其杀敌信心,也写出了紫骝马的高大威猛。
三四句继续用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侠客”形象。首先描写了“侠客”身上的武器——蛇弓和白羽箭。“白羽箭”是用典。《北史·突厥传》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由此可知,这“白羽箭”不仅是武器,也说明了当时紧张的局势。接着描写紫骝马身上的装饰——白色的缰绳和毛茸茸的红色佩带,真可谓是好马配好鞍。
五六句是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由一、二联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的抒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紫骝马,实则交代了“侠客”的来历以及他的目的地。“长鸣向北州”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紫骝马朝着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同时,照应首句“重周游”,也说明了“侠客”“重周游”的原因。“向北州”的原因是“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在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的豪情壮志,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上承“长鸣向北州”句,交代了“长鸣”之因,也照应了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杨炯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后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累迁至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这是杨炯身心舒畅的时期。此诗可能作于这一时期,以抒发其建功立业的渴望。
将酒浇君车,问君行何如。初无十万钱,但有一束书。
往昔千官班,渠曾缀簪裾。日月九门隔,江湖十年馀。
老干久凌剥,寒灰费吹嘘。今者尺一追,问津承明庐。
蓬莱道家山,紫极帝所居。功名傥来尔,步武当徐徐。
遥岑出疏林,浅水行游鱼。临分再三嘱,音信莫我疏。
青漆门边,碧油坊底,一庭霜月初浓。邻家夜赛,春灯社火攒空。
僛越觋,舞巴童。飐灵旗、不满微风。正无聊赖,听歌帘罅,冲酒阑东。
神弦一曲才终。更有梨园杂爨,院本丝桐。岳家遗恨、夜堂一片刀弓。
悲曼衍,啸鱼龙。惹当场、泪洒鹃红。须行乐耳,何知底事,且釂金钟。
群峰争蔽空,一山天外立。苍翠割鸿蒙,阴阳判朝夕。
盘空鸟道悬,壁立人面逼。回环旋螺纹,崎岖越鸡帻。
头触前人尻,足抵后人额。宛转及层巅,兰若露林隙。
我自后院游,缒幽探古迹。老干耸崖端,根迸石壁裂。
遥望锦官城,迷离烟雾隔。仰盼云霄间,帝座通呼吸。
引手排天阊,星斗近可摘。怀古意茫茫,感慨盈胸臆。
倚栏自低回,西风吹瑟瑟。
关山月,月如弦,离人对此愁不眠。关山月,月色清,此时相望倍含情。
月黯黯兮心亦苦,月溶溶兮泪如雨。明月不关人,幽怀自难抚。
君不见故园月影高,衔杯宴赏醉清宵。新歌妙舞兴偏豪,每虞风雨来相挠。
云何对月情转切,终夜徘徊心似结。蟾光远近应相同,不忍边城看圆缺。
花庭梨雪叠香痕,燕子归来亦断魂。懊恼一场春不管,月明空自立黄昏。
小亭无数秋云压。雨筱凉侵榻。帘前千顷即澄凉,点点青螺插。
有个高僧,赤髭白足,说尽生公法。十年惯把溪山踏。
野鹤孤飞匝。此中撇下万千般,消受茶枪菜甲。松阴夜静,长歌岸帻。
皎月纤痕捻。
绕院松阴起翠涛,植松人在楚江皋。须看耸壑昂霄日,不是玄都千树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