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其中之昧。处处说燕,而终篇无一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人主要通过烘托、陪衬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写燕子所处的环境,燕子的声音、动作和小态;同时还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词的起首二句先写环境,后写声音。庭院深深,杨柳阴浓,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静。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唯有双双紫燕,终日呢喃,神态上这就突出了词中的主小。不径说燕子,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勾画出它的特点,接着后面两句,也以同样的结构,先写环境,后写动作,只是词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水,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水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一只燕子刚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水,前后相续,活生生的一幅飞燕闹春图呈现于眼前。虽不言燕,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
过片二句,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又进一步运用明喻或暗喻摹拟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小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张炎《词源》论咏物),其妙亦在似与不似之间。“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来。池塘上浮萍点点,逐水飘流,映衬了空中的飞燕。“絮飘飏”承起句“柳阴”而来。既云有阴阴杨柳,自有柳絮飘飏,于中也自然地点出时当絮飞花落的暮春,与《武林旧事》所说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风中飘扬,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飞翔的姿态。其小态轻盈,情韵杳眇,悠然可想。而着一“狂”字,回味无穷。
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犹如画龙点睛,全篇因之警动。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怜惜。词人说:“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写燕子惜花,同时也将人之怜香惜艳的心情反映出来。“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彦)《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觌,曾词人之根可能出于李词。然李词所的只是燕子衔泥筑巢的结果,而曾词则刻画其过程,形象更为生动,情感更加浓厚。同时,下句的“归”字与上句的“去”字,相互呼应,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这就赋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实际上也映射出词人自己的“心影”。这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初十,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至后苑赏花,“回至清妍亭看茶蘼,就登御舟,绕堤闲游。倚阑闲看,适有双燕掠水飞过,传旨令曾觌赋之,遂进《阮郎归》。”可见这是奉旨填词。
濠上有川叹,沧洲多海怀。伊我江湖姿,浩荡中渊回。
寻秘右洞庭,飞衿左蓬莱。瑚琲探富获,存之无轻开。
扬波万古源,荡潏塞视埃。谁能写小笔,聊意亦可谐。
仁智在户限,寄言亦悠哉。临咏志一启,得者亦可推。
黄汾窈如湮,安问傅岩才。
白头据盘石,长竿弄烟水。为问梦中怨,孰与溪鱼美。
通了金闺籍,须教邑债还。尚威民作敌,徙善吏容奸。
世久无彭泽,人今识鲁山。平生经济学,随力救时艰。
微霜碾玉,记日射檐光,小窗初透,夜寒深否?问素罗新裁,熨须铜斗。
閒揽书帷,笑指砚冰,蹙皱香篝,有黄熟篆销,芳膏结纽。
自惹閒愁后,对莲岳云压,苔潭珠溅,垆烟孤瘦。叹渺渺京华,不堪回首。
碧海人归,雄剑谁怜孤吼。空凝望,绕湘流、暮云荒岫。
鳌溪路。潇洒翠壁丹崖,古藤高树。林间猿鸟欣然,故人隐在,溪山胜处。
久延伫。浑似种桃源里,白云窗户。灯前素瑟清尊,开怀正好,连床夜语。
应是山灵留客,雪飞风起,长松掀舞。谁道倦途相逢,倾盖如故。
阳春一曲,总是关心句。何妨共、矶头把钓,梅边徐步。
只恐匆匆去。故园梦里,长牵别绪。寂寞闲针缕。还念我、飘零江湖烟雨。
断肠岁晚,客衣谁絮。
北榭层基下,森森竹径幽。枝繁低拂盖,根密仅通流。
劲节轻环粉,狂鞭怒走虬。风霜胡可动,松柏乃吾俦。
波流迅若驰,船泊转疑退。夕阳挂篷角,水光摇橹背。
江面暗潮生,京口群山对。东风扶云行,天半倏如晦。
骤雨须臾来,跳珠入船碎。兴阻击楫歌,倦欲欹枕寐。
晴云一线明,仿佛得秋意。清声振芦苇,微凉逗衣袂。
虫响正未歇,蚊阵时复肆。月影入船窗,窥人人未睡。
拒霜开欲尽,草阁已深秋。物色时俱化,年华水共流。
庭螀寒入户,寒雁晚横楼。知己何寥落,清灯感旧游。
门外钿车事冶游,水曹诗兴寄扬州。残英正值妆宫额,清梦何堪隔陇头。
纱罩瘦香朝影晕,雪飞寒玉午风柔。绿阴尽日闻莺语,树底歌来拥莫愁。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