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秋日 一作:秋入)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鉴赏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这个趋向动词更有力度,更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病本足以令人黯然伤神的了;且时又逢秋,这种乡愁之苦就更增一层了,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怀乡之心团团裹挟住,沉甸甸的,无法解脱。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乡思;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别开生面。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此联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种横空出世的虚静散淡的韵致。

  如果说颔联是用一片清幽的风景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清洗冲淡,乃至使读者突然不见了诗人乡愁的影子;那么颈联则由作者的运命乖舛之酸辛跃迁到朝代兴替之感喟,笔触更浑厚了。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上句写远景。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垒寂寂,钟罄悠悠,声振空林······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空间似乎也在沉思。诗人工于用字,“依”字下得极雅,极有韵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若说上句妙在绘形,则下句是精于摹声。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这是通感手法的得体运用。诗人还觉得不够到位,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说“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诚为切中肯綮。刘长卿曾有“谪居秋瘴里,夕阳何处归”的感喟,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安》中写到“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隐隐水漫漫”,理想破灭、前途难料的凄苦消沉还是融合到吊古伤今的慨叹中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怅”一词(或说“惆怅”这种情绪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夕阳”“暮钟”“暮帆”“独鸟”“白发”等等意象在刘长卿、李端等大历诗人的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长江独至今”这句以景语作结。大江东去,南朝英雄们都已被浪花淘尽,无处寻觅沈之、吴明彻的踪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依旧夕阳红”,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等等情愫随着这訇然的江流声纷至沓来。这不仅是刘长卿一人的心灵哀歌,也是中唐时期大历诗人共有心态的裸呈。

  《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宋荦《漫堂说诗》说刘长卿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此诗即是典例,全诗既“工于铸意”,又“巧不伤雅”(清人沈德潜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回味不尽。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猜你喜欢
异枝同颖绕祥云,贡入南州瑞木新。
并影薰风舞交翠,要知仁政在斯民。

稂莠骄骄雀劳利,前有鹞子后老鸱。与郎十期九不果,郎有它人休误我。

望月犀角明,涵星蚌胎聚。
斯石卧龙枕,宜有蜿蜒具。
龙头君家旧,有子踵高步。
层云触石出,四海望甘霔。

绿满南园孔雀栖。重花叠叶不通飞。小姑独出采蔷薇。

珥底珠儿徒刺脸,带穿贝子恐磨衣。行行立立自寻思。

胜愁苗。教秦嘉肠断,香草泣离骚。宝匣尘昏,瑶琴调涩,三生福分全消。

算只有、昙花小幅,是当年、螺子黛亲描。并蒂缘悭,同心影瘦,纫佩香凋。

千古才人工怨,睹零缣断素,分外无聊。碧杜缄情,红蘅忆远,古芬飞上吟毫。

最惆怅、湘君魂窄,一声声、楚些渺难招。争怪潘郎华鬓,逐渐飘萧。

竹轩治郡政成时,却值王孙庆玉墀。
无吏下乡民点塔,捐田入学士砻碑。
平反阴德堪娱母,清白家风更课儿。
见说元宵灯不放,为他百姓惜膏脂。
韶华九十恰平分,过化中存一点神。
草脱烧痕非入色,梅收花事又新人。
正襟危坐三灵会,拥鼻长谣万象宾。
酬答风光惟办此,可能春梦到天津。

日见头颅白雪侵,韶华瞬息度驹阴。半生书剑无长技,万里金兰有素心。

结习竟难忘翰墨,前途久不计升沈。新诗且喜装成卷,未负当年好苦吟。

惊帆初卸袖诗篇,喜尔南冈家学传。勇早冠军推宿将,天教遗老富馀年。

父书善读才方大,海澨虽平力要宣。记取昔擒徐道覆,飞将军此下楼船。

澄鉴决淇白玉堆,青峰插汉五莲开。春前花满卢敖洞,雨后云封苏子台。

夜半琅琊先见日,天晴潮汐书闻雷。李斯古篆留清署,为记秦皇览胜来。

清晓霜钟唤客兴,馀声知度几棱层。烟霞深处无人到,时见凭栏一两僧。

道师形气合于无,八极超摇得自如。知我御风风御我,长袪猎猎自乘虚。

梦中不记江南路。玉钗翠鬓惊春去。午醉晚来醒。暝烟花上轻。
红绡空浥泪。锦字凭谁寄。衫薄暖香销。相思云水遥。
倾国可能胜效国,无劳冥寞更思回。
太真虽是承恩死,只作飞尘向马嵬。
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谁知屐齿尽,为破烟苔行。

豹隐南山鹤在阴,浮罗一望白云深。巧工且缩居旁手,烈士谁知负壮心。

嗟我抗尘仍走路,羡君叩寂且求音。如何东岭神仙境,肯约衰翁数访临。

放迹疑辞垢,栖心亦道门。玄言萝幌馥,诗思竹炉温。
解带摇花落,弹琴散鸟喧。江山兹夕意,唯有素交存。
一钓凄凉在杳冥,故人飞诏入山扃。
终将宠辱轻轩冕,高卧五云为客星。

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翠竹织篱门一扇,红裙入市花双鬟。

山家筑舍环山寺,一角青山藏寺里。试剑陂前石发青,谈经台下岩花紫。

花田种花号花农,春兰秋菊罗千丛,黄瓷斗中沙的皪,白石盆里山玲珑。

山农购花尚奇种,种种奇花盛篾笼。贝多罗树传天竺,优钵昙花出蛮洞。

司花有女卖花郎,千钱一花花价昂。锡花乞得先生册,医花世传不死方。

双双夫妇花房宿,修成花史花阴读。松下新泥种菊秧,月中艳服栽莺粟。

花下老人号花隐,爱花真以花为命。谱药年年改旧名,艺兰月月颁新令。

桃花水暖泛晴波,载花之舟轻如梭。山日未上张青盖,湖雨欲来披绿蓑。

城中富人好游冶,年年载酒行花下。青衫白帢少年郎,看花不是种花者。

吾生辞墓不辞家,未敢忘情且避哗。畏此简书行有日,溷人笔劄浩无涯。

君亲担荷微躯弱,身世艰难去路赊。正合迟迟偏汲汲,辛峰凄断白云遮。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