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着重写景,寓情于景;下片着重抒情,曲折地表达出仕途的险恶与中原未复怅惘情绪。起二句刻画出一幅幽静的秋夜景色,而“啼”字和“落”字,又显示出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的意趣激发了同篇的活力。一个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鸣叫,仿人读来历历在目,如闻其声。这种宁静的境界与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异曲之妙。词中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的诗句。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云:“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非常接近于事实。
“乍凉”二句承上,从户外幽静之境转而到室内境况。秋雨连绵,靠近帘幕就感到寒气逼人,屋内香炉里散发着轻盈的烟缕,袅袅直上,萦绕在屏风的上端。词人由远及近,刻画生动,具体入微,把听觉、感觉、视觉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词人的立体感,这样也就着力渲染秋夜清冷的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下片抒情,词人倾吐了蕴藏在心灵深处的难以直言的思绪。“堪恨”二句,以“归鸿”作比喻,说明心事难寄。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但这里是写征鸿的情意如那秋云一样淡溥,不肯传书,所以显得可恨。这与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的意境相接近,而一“恨”字,感情色彩更为强烈。“秋云薄”是用杜甫《秋霁》:“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的诗句。朱敦儒在《西江月》中写到:“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因此,词人在这里埋怨征鸿情薄,蕴含着复杂的人情世态的深层用意。
“书难托”三句,从上句“堪恨”而来,正因于“征鸿”不传书信,而金兵占领中原,所以难以寄言,因此又谁能理解,作者的万千心事呢?词人在《兰陵王》词中说:“塞鸿难托,谁问潜宽旧带眼。”在这令人恼而又相思的岁月里,既无法寄声传语,那就让忘掉过去的一切,任凭自己的寂寞无聊吧以此来打发岁月。
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写得概括,凝练、疏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觉使人动情,全词缘情设景,笔力委婉曲折,抒发了词人对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显得意境沉郁深厚。
大黄河、万里卷沙来,沙高与城平。教红城明月,白城积雪,两不分明。
恨绝当年搜套,大举事无成。长把秦时塞,付与笳声。
最好榆林雄镇,似骆驼横卧,人马皆惊。更家家飞将,生长有威名。
为黄巾、全膏原野,与玉颜、三万血花腥。忠魂在,颐君为厉,莫逐流萤。
南溪先生秉高洁,曾乘别驾阖闾城。想像梅花丈人行,须知玉润映冰清。
龙逃海水热,简书亦足畏。蹇蹇皆王臣,或有独劳悴。
有司输军储,风䑺往供馈。朔风卷欃枪,愿散旄头彗。
苍生岂不困,督责太烦碎。侧闻良家子,坑堑纷填弃。
坐视若不闻,勇壮失赑屃。毋负朝廷恩,泥沙倾廪饩。
猖獗迫河隍,踟蹰果何迟。堠鼓日夜鸣,击鲜交劳吏。
燕寝尚宵衣,健儿独搴帜。圣祖仁立国,垂统千万祀。
方隅有窃发,敢不趋父事。宜推子弟恩,疾痛䏒膺臂。
奈何当此时,反若秦越视。太平日已久,凶恶无噍类。
富庶非不多,休祯靡不至。何当秽浊清,凯奏欢童稚。
使我闽囝翁,翘首瞻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