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寒北重欣借寇君,琵琶曲里奏功勋。校书百帖高连屋,种柳千行翠入云。
鲁国到门百弟子,渔阳回席旧将军。太干销尽干戈气,闲却袁家倚马文。
闻君戒行装,去领万安学。征舸已载书,离筵更行酌。
春还野色迥,日入川光薄。悠悠水上凫,矫矫天际鹤。
寇垒尚连戈,边防正鸣柝。千村少烟火,百里到县郭。
古来重庠序,乱后馀殿阁。绿野一榛芜,青衿半荒落。
师承岂无待,教立将有托。山水舜祠深,端期听韶作。
曲江洗刷墨满身,雄恣逸态何超群。眼中但觉肉胜骨,干也合让曹将军。
嗟哉今人画唐马,艺精亦出曹韩下。玉堂学士重名誉,一纸千金不当价。
山窗拥雪观画图,据鞍便欲擒于菟。天厩真龙有时有,杜老歌行绝代无。
泮宫有丹桂,千载留芬芳。长沐圣人泽,玉阶秋露凉。
客从广寒来,满袖携天香。中庭坐明月,折华荐瑶觞。
嫦娥顾之笑,赠以紫锦裳。飘飘凌丹阙,鸾鹤相翱翔。
迅速光阴一旅亭,功名不贷鬓毛青。此身未入云台画,半夜披衣望列星。
杨歧老人锁口诀,万里长城一条铁。斫牌禅客知到来,不动金锤脑门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