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东园梅花白雪深,大堤杨柳渐垂金。欲往攀之烟雾阴,美人观道坐空林。
洪厓举觞江妃斟,素女鼓瑟容成吟。我独栖迟卧萝屋,咏君宝篇千万足。
久雨陂塘溃,田水绝涓滴。筑堤焉可迟,插秧时候迫。
农家出丁壮,里粮从兹役。朝伐象山竹,暮负乌溪石。
举锸多如云,挥汗不敢息。虽无官吏呵,里正相督责。
慎毋怨里正,里正谋汝食。努力莫告劳,报汝在秋穫。
何必耽丘壑,居然鹿苑栖。片云双树顶,孤月上方西。
罢酒闻清梵,探诗见旧题。归依空品相,不省在招提。
秦望何崔嵬,削如青莲开。下临七十二湖之浩荡,上接三十六洞之萦回。
梦中夜渡浙江水,轻如鹤背乘风来。欲求轩辕上天处,白云尚锁烧丹台。
徒知有弱水,安可睹蓬莱。但闻松声万壑兮,夹飞湍之喧豗。
赤日惨淡而无色,复殷殷之雄雷。踰千盘兮历百折,香炉玉笥左右列。
山中二女问何迟,桃花落尽燕支雪。金鸡三叫失所在,惟想参差白银之观阙。
龙绡寄别泪,三载犹未灭。有美一人兮佩珊珊,昨游吴门复东还。
余愿从而上下兮,叫安期于云间。回首隔千里,可望不可攀。
朱门好景多,全宅在园林。席上攀红艳,阶前蹋绿阴。
牡丹疑国色,孔雀是家禽。珍重主人意,开樽日易沈。
归计迫匆匆,征程百感丛。光阴惊过鸟,事业慨冥鸿。
囊累刘公解,途嗟阮子穷。一年流水逝,惭愧说桑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