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婀娜,引孝廉、归舫半江秋水。下第情怀,初领略、未可悲歌已难。
健翮方抟,霜蹄怀蹶,况有陈平美。岂长贫贱,西清正要才子。
且去将母吴门,寻亲白岳,一洗淮阴耻。恶少年来,相问讯、当日饿夫如是。
家傍垂虹,窗横笠泽,怀住为佳耳。扁舟散发,春来我亦行矣。
画烛双双引,珠帘一一开。辇前齐下拜,欢饮辟寒杯。
太岳风流,横河门巷,平章花月年年。跌宕豪情,新声谱入冰弦。
清游尚忆巢居阁,折寒梅、曾谒词仙。羡幽闲,除了林逋,谁与齐肩。
飘零久隔孤山梦,忽披吟珠玉,乡思缠绵。客有知音,天涯珍重金荃。
才名自昔传人海,历沧桑、赵璧仍还。算因缘,翠墨银毫,写遍蛮笺。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