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教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阿谁栽汝来几时,轮囷拥肿苍虬姿。鳞皴百怪雄牙髭,拿空夭矫蟠枯枝。
疑是秘魔嵓中老慵物,旱火烧天鞭不出。睡中失却照海珠,羞入黄泉蜕其骨。
石钳沙锢汗且僵,埋头卧角政摧藏。试与摩挲定何似,怒我枨触须髯张。
壮士囚缚不得住,神物世间无著处。堤防夜半雷破山,尾血淋漓飞却去。
山僧豆雨熟时,留得先生几日。眼中谁与为徒,面面青山涌出。
廿四桥头步。听箫声、等闲吹过,良宵三五。偷向十三楼上望,漫掩四围朱户。
吹好梦、十年一度。数遍巫山峰二六,第一峰、留作行云路。
双星照,七襄渡。
三三径里三生谱。傍花前、栏杆六曲,三弦同诉。谈到绿腰花十八,半晌魂销色舞。
添八字、一痕眉妩。世六鸳鸯分四角,早二分明月三更鼓。
且莫把,四愁赋。
五百年前墓,沧桑历劫存。衣冠新俎豆,松柏古墙垣。
赵宋一抔土,临川四世孙。岿然遗碣在,忠孝著乾坤。
胡马凭陵日,将军拥节旄。东南撑半壁,姓氏赫双刀。
毅魄风霆壮,崇祠泰岱高。表忠忧世变,报国仗人豪。
忆昔庚申岁,常州正用兵。斩关臧氏出,负国褚渊生。
谁作中流柱,能成烈士名。伤今兼吊古,有客泪如倾。
终南邻汉阙,高掌跨周京。复此亏山岭,穹窿距帝城。
当衢启珠馆,临下构山楹。南望穷淮溆,北眺尽沧溟。
步檐时中宿,飞阶或上征。网户图云气,龛室画仙灵。
副君怜世网,广命萃人英。道筵终后说,銮辔出郊坰。
云峰响流吹,松野映风旌。睿心嘉杜若,神藻茂琳琼。
多谢先成敏,空颁后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