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教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隽才名翰苑,雅望重贤关。照眼玉壶冰鉴,性度自安安。
曾向湖南问讯,咫尺龙门迢递,万里使车还。寻仙游五岳,分我玉柈丹。
望钟陵,春草碧,杏花残。几度寄书无雁,彩笔画堂闲。
追忆舟樯北上,怅望林丘高卧,祇恐旧盟寒。那知开口笑,今日共蓬山。
不见梁王旧吹台,年来愁眼向谁开。求贤廊庙无虚日,报国涓尘自乏才。
直指漫能迎櫑具,永怀宁敢咏金罍。相看鬓发霜千丈,自视文章水一杯。
晚岁可怜神气索,故人犹寄好诗来。追还正始真堪喜,突过黄初岂易陪。
婉娈也知能度曲,葡萄应已酿新醅。何时东阁容惊坐,一日那辞一百回。
吴侯能书声,不减铭瘗鹤。台郎今独步,谁数卫与索。
官黄临小楷,老笔更沈著。年来鸡鹜间,儿辈妄穿凿。
超然出新意,非用元和脚。游丝随春风,忽向窗几落。
传观懔飞动,安得此健药。自言临池时,屡阅更岁籥。
毫端几百鍊,始到虫网络。谁云右军后,兹事秘冥漠。
一朝神明还,千载宛如昨。乃知炉锤妙,信手皆合作。
于皇云汉章,神授等河洛。光芒下照烛,万帖悉糟粕。
君命幸逢时,当草凤尾诺。胡为尚留滞,未便持汉橐。
行看诚悬归,佳句题殿阁。
绿窗几度留难住。懊恼相逢,反添离绪。剪烛清谈,一般怀抱愁如许。
怊怅无计,只怕听、临歧语。皓月太无情,却照尽、悲欢千古。
便总把吴刚斧借,也怎划愁千缕。炎凉阅遍,况秋更悲羁旅。
第一是、只恨江潮,但浩漫、偏催人去。念此别天涯,重话苍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