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越人送给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叶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
一饮后洗涤去昏寐,神清气爽情思满天地。
再饮清洁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飞雨落洒于轻尘中。
三饮便得道全真,何须苦心费力的去破烦恼。
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愁看毕卓贪图饮酒夜宿在酒瓮边,笑看陶渊明在东篱下所做的饮酒诗。
崔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
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注释
诮(qiào):原意是嘲讽。这里的“诮”字不是贬义,而是带有诙谐调侃之意,是调侃崔石使君饮酒不胜茶的意思。崔石约在贞元初任湖州刺史,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隐居
越:古代绍兴。
遗(wèi):赠送。
剡溪:水名,“剡(shàn)溪”位于浙江东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长二百多公里,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环绕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来,其间清流奔腾风光惊艳。早在秦汉置剡县时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称。李白有诗句“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诗句“剡溪蕴秀异”。在剡溪区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足迹,故“剡溪”也被誉为“唐诗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诗得以扬名。但此处剡溪应特指嵊州。
金芽:鹅黄色的嫩芽。
爨(cuàn):炊也,“取其进火谓之爨。”此处当烧、煮茶之意。
金鼎:风炉,煮茶器具。
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汤。
缥(piāo)沫香:青色的饽沫。
琼蕊:琼树之蕊,服之长生不老。
毕卓:晋朝人,是个酒徒。一天夜里,他遁着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伙计们捆起放在酒瓮边。次日掌柜的见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传为笑谈。
陶潜篱下:陶潜,陶渊明。篱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是说崔石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狂歌,此指放歌无节。
丹丘:即丹丘子,传说中的神仙。

鉴赏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所作,他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诗人从友赠送剡溪名茶开始讲到茶的珍贵,赞誉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然后急转到“三饮”之功能。“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

  这首诗给人留下有二层意义:一是“三饮”之说。当代人品茶每每引用“一饮涤昏寐”、“ 再饮清我神”、“ 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品”字由三个“口”组成,而品茶一杯须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二是“茶道”由来缘于此诗,意义非凡。茶叶出自中国,茶道亦出中国。“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之真谛。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皎然首标“茶道”,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可以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皎然的“三饮”便得道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诗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崔石约在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时皎然居于湖州妙喜寺,两人同饮茶,皎然做此作品。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猜你喜欢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今来我访旧,泪洒白云天。
讵欲匣孤响,送君归夜泉。抚琴犹可绝,况此故无弦。
何必雍门奏,然后泪潺湲。
闻君见影已堪怜。短因缘。偶同筵。相见无言,分散倍依然。做梦杨花随去也,妆合畔,绣床前。
觉来离绪意绵绵。写蛮笺。倩谁传。鱼雁悠悠,门外水如天。欲上西楼还不忍,难著眼,望秋千。
一筇九节添行李,用得人间处处尊。
只要上山行饱饭,莫将风雪打人门。

春风一夕动三山,使者持旌出汉关。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

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

紫燕双双飞去。何处。凭尔寄相思。无书只有一红丝。

红是口边脂。

郎问玉颜消否。如旧。独宿绣房深。床间留得凤凰琴。

泪适不成音。

郁彼丘园叟,居然松竹姿。生涯隔城郭,流水到茅茨。

乃识尧仁大,谁言静者私。中山水法酒,高会及良时。

岁月老将至,耕桑乐在兹。鹿门姻娅地,从此接庞眉。

君不见山前后雪成堆,朔风撼地声发雷。
孤根忍死受寒冻,须作百花头上魁。
寻春孤子不爱惜,马蹄践蹂花狼藉。
芳姿不肯被消磨,饱尽炎凉方结实。
实成始得主人知,进登玉陛调鼎腼。
那时滋味甜如饴,无忘霜风吹折时。

荷绕清溪柳绕庄,时时濯足向沧浪。不知水鸟缘何事,飞去飞来自底忙。

垒破频频旋补泥,双飞双语更双栖。雕梁虽贵茅檐稳,暮去朝来莫怨低。

寻芳来入杏花村,见客人人有典刑。不用看碑问前事,坐中一话即图经。

不惜黄金为买书,要令弦诵被乡闾。圣贤事业千年上,经史文章万卷馀。

借送讵论鸱有酒,收藏长爱蠹无鱼。他时许下成精舍,岳麓匡山恐未如。

青青阶下葵,晔晔阶下花。年年正炎天,当阶丽繁葩。

今年种葵旧时地,开出奇花共称瑞。天生瑞物多为人,君家有之非草异。

明年种葵者,蹑上青云梯。赤手夺得月中桂,醉向瑞葵花下迷。

人传瑞葵事,我歌瑞葵歌。瑞物尚云少,瑞人讵能多。

愿君读书作人瑞,名与瑞葵同不磨。

不得吾山卧翠霞,西行行遍海之涯。火风地水虽非我,南北东西总是家。

驿骑亲驰涉弱水,星轺躬驾过流沙。惟期圣德渐遐迩,不惮龙庭万里赊。

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

岩险去汉宇,襟卫徙吴京。流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

园县极方望,邑社总地灵。宅道炳星纬,诞曜应辰明。

睿思缠故里,巡驾币旧坰。陟峰腾辇路,寻云抗瑶甍。

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

岳滨有和会,祥习在卜征。周南悲昔老,留滞感遗氓。

空食波廊肆,反税事岩耕。

写出横斜影,著花一两枝。略存真本色,数点是天姿。

洒落非关傲,萧疏却合宜。试看春意思,帘外月来迟。

淙淙乳泉落,涧道石林幽。寻声穷其源,杖履多三休。

人日题诗句懒裁,草堂萧瑟向江开。忍将书剑风尘老,但觉星霜鬓发催。

山水有缘还蜡屐,莺花无恙又衔杯。定知放鹤林和靖,载酒亭皋独访梅。

众卉竞春妍,芬芳无彼此。
霜寒摇落时,独秀何如尔。
野绿何茫茫,莫辨行人路。
我居向山曲,草树复纠互。
辟谷耻未能,炊烟时一露。
遂引同心来,琴书屏情愫。
恻视城市间,攘攘顿成误。
绿香蒲水壮,清吹松风鹜。
于此话桑麻,坐阅春山暮。
夷犹讵忍分,茗糜聊已具。¤

地接古新安,人閒乐考槃。溪声当坐听,秋色捲帘看。

小径留残霭,遥峰生暮寒。扁舟会乘兴,应与结诗坛。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