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口风雨留三日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孤城三天刮风吹雨,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
烟雨迷蒙中远眺,那浩渺如练的长江水滔滔流向远方,那巍峨绵延的山岭,犹如一双长颈赤目的属玉鸟,近观此景,见雨中淋着一只白鹭。
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
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
注释
⑴池口:今安徽贵池,在安徽省南部,秋浦河下游,北临长江。贵池市以城西贵池得名。
⑵孤城:贵池城。
⑶属(zhǔ)玉:即鸀鳿(zhúyù)。郭璞注:“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
⑷舂(chōng)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⑸临渊不羡鱼:《汉书·苓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无行动。这里反用其意,说虽然面对江湾,而不羡鱼。
⑹俯仰之间: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俯一仰,形容极短暂的时间
⑺陈迹:过去的事情。

赏析

  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贵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风夹着如烟秋雨,绵绵濛濛下了三日,我无奈滞留小城,集市也因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街市繁荣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诗人信手拈来,不假藻饰,富有孤城风雨图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

  颔联触物起兴,诗人放眼四顾,无意中有一些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司马相如《上林赋》说:“鸿鹔鹄鸨,鴽鹅属玉。以上是远眺。近观则是:“身闲心苦一舂锄。”舂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但诗人却感到它身虽闲而心实苦。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这里意象中含有兴起,赋中含有比喻,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当时黄庭坚面临种种矛盾。他志大才高,但现实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个闲散无权的学官,只能自叹“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次韵答柳通臾求田问舍之诗》),“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林为之送笔欢赠》)。他不愿屈身事人,渴望归田,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折腰为官,所谓“尝尽身百忧,讫无田二顷”(《次韵寄润父》),“斑斑吾亲发,弟妹逼婚嫁,无以供甘旨,何缘敢闲暇?”(《宿山家效孟浩然》)都道出了内心的苦闷。但诗在这里只点到即止,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

  诗的后半在记叙中抒情。颔联以物为比兴,颈联则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造语也是一种巧思。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艺苑雌黄》说:“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这种手法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推重翻却成案,更进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惠能对神秀以树、镜来比喻心的偈语的翻案。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类似禅宗的机锋,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此诗是作者触景物即兴而作,写景淡雅风致,用语清新奇峭,用典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将古诗气脉运用于律诗,一洗刻镂饾饤,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创作背景

  作者曾在京城当了七年的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入京改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触景兴怀,有感而作此诗,抒发自己抱负难实现的抑郁、归隐情怀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
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曾见君家亭上碑,东望风月动闲思。昔无卜筑如相待,今遂登临是不期。

万顷白云山缺处,一庭黄叶雨来时。许昌应负重泉恨,当日阳春枉赋诗。

故国悲凉古木奇,势分庭下蔚相差。霜根半露出林虎,昼影全舒破贼旗。

宝界曾回铺地色,节旄还映插云枝。刘郎风韵知难敌,儒帅端能表异时。

垂竿临晓岸,坚坐据莓苔。
饵落萍初散,鱼惊荷暂开。
有求虽琐细,未获且低回。
君识磻磎老,曾垂绿发来。
野钓披榛竹,无人知往来。
高空飞不下,鸥鸟已相猜。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寒劲无遗暖,晴行失老怀。叶飞枫骨立,萍尽沼奁开。

路好仍回首,泥残敢放鞋。登临不须尽,留眼要重来。

国尔怀孤愤,麟兮嗣古风。谓宜空冀北,何意召河东。

榕叶烝山祲,梨花惨殡宫。传家今有子,身后未应穷。

鳌溪路。潇洒翠壁丹崖,古藤高树。林间猿鸟欣然,故人隐在,溪山胜处。

久延伫。浑似种桃源里,白云窗户。灯前素瑟清尊,开怀正好,连床夜语。

应是山灵留客,雪飞风起,长松掀舞。谁道倦途相逢,倾盖如故。

阳春一曲,总是关心句。何妨共、矶头把钓,梅边徐步。

只恐匆匆去。故园梦里,长牵别绪。寂寞闲针缕。还念我、飘零江湖烟雨。

断肠岁晚,客衣谁絮。

漫郎古邑埋蒿莱,五柳合抱何人栽。
浯溪未作天宝颂,爽气已压南昌梅。
苏公邓公先后作,一时玉立高嵬嵬。
扁舟载酒渡江水,千山软翠昏楼台。
洼尊抔饮追太古,云荒石老无纷埃。
归来玉署念赤避,侧身西望银涛堆。
英辞杰句相震发,尚记野鸟窥空罍。
只今却数未百载,虫篆想见留岩隈。
中原膻腥杂夷夏,淮北城垒生莓苔。
公乎天与济世具,曷不手引枭鸾开。
空遗笔力配元祐,顿觉纸上千军摧。
禁中颇牧知在即,号令前日颁风雷。
丹青元向大羽出,貂蝉要兜鍪来。
数公文字虽胜绝,莫使变作离骚哀。
皇矣帝烈。
大哉兴圣。
奄有四方。
受天明命。
居上不怠。
临下惟敬。
举无諐则。
动无失正。
物从其本。
人遂其性。
昭播九功。
肃齐八柄。
宽以惠下。
德以为政。
三趾晨仪。
重轮夕映。
栈壑忘阻。
梯山匪敻。
如曰有恒。
与天无竟。
载陈金石。
式流舞咏。
咸英韶夏。
于兹比盛。
厄运初遘。
阳爻在六。
干象栋倾。
坤仪舟覆。
横厉纠纷。
群妖竞逐。
火燎神州。
洪流华域。
彼黍离离。
彼稷育育。
哀我皇晋。
痛心在目。

天地无心。
万物同涂。
祸淫莫验。
福善则虚。
逆有全邑。
义无完都。
英蘂夏落。
毒卉冬敷。
如彼龟玉。
韫椟毁诸。
刍狗之谈。
其最得乎。

咨余软弱。
弗克负荷。
愆衅仍彰。
荣宠屡加。
威之不建。
祸延凶播。
忠陨于国。
孝愆于家。
斯罪之积。
如彼山河。
斯衅之深。
终莫能磨。

郁穆旧姻。
嬿婉新婚。
不虑其败。
唯义是敦。
裹粮携弱。
匍匐星奔。
未辍尔驾。
已隳我门。
二族偕覆。
三孽并根。
长惭旧孤。
永负冤魂。

亭亭孤干。
独生无伴。
绿叶繁缛。
柔条修罕。
朝采尔实。
夕捋尔竿。
竿翠丰寻。
逸珠盈椀。
实消我忧。
忧急用缓。
逝将去矣。
庭虚情满。

虚满伊何。
兰桂移植。
茂彼春林。
瘁此秋棘。
有鸟翻飞。
不遑休息。
匪桐不栖。
匪竹不食。
永戢东羽。
翰抚西翼。
我之敬之。
废欢辍职。

音以赏奏。
味以殊珍。
文以明言。
言以畅神。
之子之往。
四美不臻。
澄醪覆觞。
丝竹生尘。
素卷莫启。
幄无谈宾。
既孤我德。
又阙我邻。

光光叚生。
出幽迁乔。
资忠履信。
武烈文昭。
旌弓骍骍。
舆马翘翘。
乃奋长縻。
是辔是镳。
何以赠之。
竭心公朝。
何以叙怀。
引领长谣。

蜀道天难上,梁州路已遥。岷嶓蟠北戒,江汉导南条。

落日七盘岭,晴天万里桥。独留怀古意,歌哭未能销。

上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日月,礼乐舜乾坤。

瓦瓮呈醇酒,金刀破细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此帆张一半,却不借天风。水月好时得,江潮生处通。

闲吟疑放浪,高坐直浮空。可笑操舟者,双眸与世同。

时见妖氛炽,逢人杀似麻。将军观壁上,老母各天涯。

榻喜陈蕃下,途穷阮籍嗟。吴山吊明月,曾照旧繁华。

白云为被彩霞毡,高枕常凌倒景眠。
却怪两灯常下照,不知日月丽中天。
先生高隐事如何,岂谓功名不足多。
知道故人能辨事,一竿赢得钓清波。
成阴众木与天参,日暮风雨地轴翻。
曾向庐山问行李,石门西路接僧垣。
石室初投宿,仙翁喜暂容。花源隔水见,洞府过山逢。
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龙。

为逢末劫归依佛,不就新恩叙理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