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池阁山亭竹树凉。南风时送菱荷香。故人相对倒清觞。
胜负已看棋局罢,浮沉谁著钓丝长。耳边孺子咏沧浪。
桑下佛缘恋难去,况我眉州十日住。高风景跂三苏祠,古荫婆娑双柏树。
竹阴逭暑嘉宴开,倒冠落佩方裴回。主人敬客还拘礼,客多酒勇纷喧豗。
雷声下天来卷屋,电光倒吸杯中渌。池底龟鱼迅欲飞,镫前雨脚森成束。
乌乎坡老神乎神,不解自饮喜饮人。赏余疥壁好诗句,快雨为洗筵间尘。
坡诗道雨妙如雨,我能洛诵清肺腑。杯停雨歇天宇空,坠句零篇尚堪咀。
颓然一卧凉浸肌,梦里犹呼事大奇。天晴日出成挥手,却和渊明《止酒》诗。
丹凤一双,乘云上翔。俯视八极,中路徬徨。下尘小臣,心思太古。
言叩天门,手击天鼓。雷雨昼迷,噤不得语。天阊高高,高不可即。
但见群仙,玉女侍侧,货财千亿。小臣昧死顿首言:天阙清虚,安用货财千万亿,愿丐下土小民作衣食。
仙人持节,问汝何所求?小臣不愿富贵,愿假赤螭,游戏十洲。
山无崩徙,河海安流,天子万年兵革罢,小臣鲁钝,但当贫贱长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