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注释
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
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野次:野外。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甚童:小童儿。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甚童复甚童”句。这里代指小牧童。
箠(chuí):竹鞭。
御:驾驭。
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砺角:磨角。
残:损害。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甚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题了好几首诗,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暮春栏槛有佳期,公子开颜乍拆时。翠幄密笼莺未识,
好香难掩蝶先知。愿陪妓女争调乐,欲赏宾朋预课诗。
只恐却随云雨去,隔年还是动相思。
三月三番过弋阳,吾生辛苦莫思量。
磨圆滩石几年浪,丹尽江枫昨夜霜。
已算中途当度腊,更怜抵舍未为乡。
高眠旧有山中约,只欠青骡道十方。

养生有主卫生经,神守全时岂废形。游刃有馀刀不挫,解牛须是学庖丁。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朝问此心何所思,暮问此心何所为。不入公门慵敛手,
不看人面免低眉。居士室间眠得所,少年场上饮非宜。
闲谈亹亹留诸老,美酝徐徐进一卮。心未曾求过分事,
身常少有不安时。此心除自谋身外,更问其馀尽不知。

岁尽边庭铁骑回,孤城秉烛旅颜开。乱离已过三关静,生死相违几处哀。

渐觉寒威今夜减,可怜春色异乡来。老年结伴青藜杖,圣代逃名浊酒杯。

淮浦南通吴客棹,漳河东绕魏王台。身缘留滞常同感,书寄平安各自裁。

忆昔京华更愁思,笛声吹落汉宫梅。

川光涵远空,山色淡平野。危楼夕霭间,高树凉云下。

久客厌尘纷,羡杀舟游者。

乱石搜琮璧,修梧待凤凰。
地灵真间阔,世眼但寻常。
我友更谁子,平生唯此郎。
连城不当价,容易莫商量。

云寒鸟归急,落日千峰敛。不见暮樵归,林扉静中掩。

一川佳景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

穆陵关上秋云起,安陆城边远行子。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忆我丙戌年,春风三月时。驻马樊仲国,渡江恣盘嬉。

背载双葫芦,笑杀襄阳儿。兴到即野饮,菜花迷大堤。

寻碑万山顶,访古习郁池。晓探鹿门去,晚度檀溪归。

落日三板船,快泻青琉璃。苍苍渔梁渡,馀映依山陂。

同袍两三人,今或宰木累。当年仲宣楼,为我作生期。

城头一挥笔,顷刻千字诗。瓠落秖无用,成就苍髯髭。

风雪满天地,江山寂如遗。残檠照颜色,小火不上衣。

岂独□倦意,伤怀空自知。

六师何日不张皇,一旅能来捍朔方。馘折四千雄虎贲,风传草木尽鹰扬。

孤忠岂乏封侯骨,九死宁销烈士肠。汉垒云连成底事,军中独有一陈汤。

甲第无人住,萧萧风雨寒。树阴交绣户,苔色上来栏。

舞鹤犹思主,鸣蛙亦为官。豪华易消歇,都作梦中看。

李唐失纪相非夫,竟遣忠良与祸俱。抗虏一身皆是胆,留名千古不因书。

极知老境桑榆近,争忍清朝社稷孤。下马荒祠访遗躅,北风吹树眇愁余。

历险今年最,临深万虑轻。健儿邀并坐,三老指孤城。

战气云中黑,烽烟水外明。日斜舟易驻,愁绝听湍鸣。

浔阳千里恨春潮,一去麻姑信息遥。
华表纵教归白鹤,也应城市半萧条。

才子传神笔一枝,吟来恍睹旧丰姿。旗亭他日翻新谱,绝妙人歌绝妙诗。

平生寡交与,与世殊淡漠。天涯有数子,相知在寥廓。

或如孔程交,或辨朱陆学。或闻声相思,曾未接酬酢。

遥遥南北海,此心契如约。风尘暗天来,踪迹各飘泊。

出处或可期,生死殊未卜。会晤当何时,六合庶开拓。

郭外有村名孟堡,旧传君此卜幽栖。
草荒东野千年宅,水绕南山一曲溪。
人物不生诗渺渺,秋风无语恨凄凄。
可怜如许衣冠士,不为留祠向竹西。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