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写初春已至。以细腻的笔触,描画初春景色,梅花傲雪怒放,柳条含烟抽叶,仿佛在告诉人们,严冬即将过去,初春已经来临。“藏”、“著”二字,颇传神,正如唐朝马怀素《正月七日宴大明段》诗所吟“就暖风光偏着柳,辞寒雪影半藏梅”。再看那刚刚送走的鸿雁人,快要听闻的黄莺啼声,绿池水面泛起层层微波浪。“初”、“欲”二字,写春天已经一天天临近。可见,所写的春景是动态的,主人公的心境是欢愉的。雪中藏梅、杨柳烟绕之时,大约春天就快要来到了。这时,送走了鸿雁,期待着黄莺的啼鸣,门外绿池波浪荡漾。这一切的描述,表达出词人对春天的急切期盼,对美好生活的急切渴望。词人先从细小的节物变化写起,展示了腊尽春回、阳气初生之际的优美自然景色。暖气初动,其明显标志就是雪里梅花开放、柳枝绽芽含烟;这一新景致,昭示初春时节到来了。作者放眼望去,发现春意继续萌动,逐渐遍及诸物。一“初”一“欲”,见禽鸟之感春才刚刚开始。继言春水已“生”,则春色已渐渐分明了。可见作者体物描景,文心极细。
下片写开筵欢饮。在花期设宴,留宾客醉饮,去闻亦是如此情味。有金盏酒,焚玉炉香,词人愿长长的白日都在这样欢快的环境中度过。词人过着富贵的生活,秋日、春日,去闻、今闻,都是赏美景,饮美酒,过得舒适畅快。回忆去闻的一次盛宴,与客同醉,那份情味,依然记得。时隔一闻,事不重复,人也难聚,主人公唯有举起金杯的美酒,和着玉炉的香烟,任凭他红日长。词作排解心中的惆怅的方式,反映了晏殊的旷达情怀。作者感春忆旧之情。这是由今而忆昔:初春景色是如此美好,作者设宴赏景,留客共醉,不觉回忆起“去闻”此时的情事,心中怅然。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怎不令人慨叹。如何开释这满怀的惆怅呢,作者以富于理性的思索回答道:我惟有在玉炉香中举起金盏酒,且寻眼下的快乐,以驱除胸中的无聊之感,任他窗外红日自长吧。此词表现的,是典型的大晏风度和大晏情调。他就是如此善于以理节情,排忧适性,自我解脱,以跻身于旷达的人生境界的。
这首词描写的是冬去春来之时风物的变化,以及由此触发的追怀忆旧之情。词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对于节物变化的细心体察和妙笔表达。立春过后,日长一线,春意在不知不觉之间,遍布于各个角落。梅和柳之间的变化是最直接的标志。古代慧心的文人们早已体察及此。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春光最先光顾的就是风雪中开放的梅花和最早探知春意的杨柳。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残雪还压着梅朵,而因阳气上升,湿气氤氲着柳枝,已渐渐显出浓浓春意来了。刚刚送走大雁,将要听到莺啭,而池塘之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正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时节。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时候,举金盏、采名花、歌新曲。闻闻岁岁花相似,去闻此时,亦是如此度过,是闻复一闻,还是物是人非呢。轻轻地感喟,淡淡地放开,玉炉名香,且来消受这迟迟春日吧。
兄亡非缘疫,其故独何欤?畏疾而凭河,哀哉岂此愚。
寄书且视妹,所言固不虚。书辞靡瞀乱,巷陌多绕纡。
河之水悠悠,城东得遗躯。终时作何状,割爱从鼋鱼。
为弟诚无状,不能掺其祛。两兄挈一侄,何许相睢盱。
知死不可让,以次当及余。
行藏不必问如何,半百光阴撚指过。心在五湖忘世久,眼空四海阅人多。
把来长剑犹能舞,改罢新诗复自哦。恨入江淹留别处,几回春水绿生波。
石泉乍见已涓涓,到此凭栏望虎门。人世但闻川上叹,谁从大海问真源。
尺五城南社,移家小寺东。园花妍似女,邻树秃如翁。
斋阁秋阳里,帷镫细雨中。时闻佳客过,尊酒未曾空。
身闲地僻惬心宽,恍与山灵客主欢。五代历今真佛土,十年笑我尚儒冠。
石槽泻溜清泉滑,竹院阴分翠障寒。挥洒霜豪题雪壁,纱笼留待再来看。
岭外多好山,阳朔最奇诡。净洗看山晴,一棹下滩水。
应接初不暇,邂逅无穷美。生平所未见,见之心为死。
奇者已非山,层出犹未已。日暮维我舟,翘首更一视。
行空走群兽,攫人伺奇鬼。竟夕颈为缩,屏息篷窗里。
诘朝挂帆去,高情稍倦矣。我闻养生射,全名在一矢。
用兵得重瞳,百胜不足恃。赘若舍人蛇,贱如辽东豕。
行文贵有余,怀才宜知止。嗟哉阳朔山,所伤惟多耳。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