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说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赞扬苏轼的学识渊博,又以“折冲”的驰骋之意表现他洋溢的才气。“书入颜杨鸿雁行”,这里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这句称赞他的书法高妙,是从运笔使墨、技艺不凡而言,又已经暗含着“师心使气”而写形传神的命意。第三句“胸中元自有丘壑”是全诗之眼。不仅是说苏轼落笔之前胸中已有成像,更强调了综合学识、才艺、经历等诸多因素在其内心积蓄的丰富涵养。即唯有这样的内涵,胸中才会有这样的成像。“故作老木蟠风霜”,这历尽“风霜”的“蟠曲”“老木”,岸然苍劲,既是高明笔墨的表现,也是画家胸襟的写照。“胸中丘壑”原是东晋谢鲲形容自己的隐逸情趣,被诗人借来表现画家的外观与内力的融合。这幅枯木,是苏轼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原故。最后两句巧妙地把评画和品人结合到了一起。热情地赞扬了苏轼的艺术造诣,高度评价了苏轼的人格,两者结合,自然而贴切。
这首诗前二句说苏轼在学术上有集大成的特点,书法可与颜杨并驾并驱。后二句说正是这些深厚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使苏轼画出格高韵古的枯木图,达到诗、书、画三者相互圆融的艺术的化境。诗以议论开端,仍以议论承转,通篇阐述画理,到尾句才扣到枯木图上。全诗构思特点是,不光写“老木蟠风霜”,还写出了苏轼的为人,写出了他的“折冲儒墨”,写出了他的“胸中丘壑”,构思奇特。
伊昔为句漏,其心在丹砂。丹成遽仙去,不且判莺花。
昔日秦王鞭石过东海,大者并立小者卧。东风一夜拔扶桑,片石怒走江中坐。
仟年海若呼不回,一线沧江从此破。沧江之水何处来,潇湘洞庭苍梧开。
惊涛巨浪几万里,排空拍斗如奔雷。吁嗟此山何雄哉,白日不动天崔嵬。
下揽吴越荆楚之秋色,上摽钟山渤海之朝虹。奇峰三百倒悬水,青枫碧树摇玲珑。
金刹琼宇不知数,一一乱插冯夷宫。有时鼋鼍逐麋鹿,镇日鱼鳖追鸢鸿。
忽然相遇不相识,莫不骇讶狼藉号天风。白日滚滚去不穷,明月复尔临高空。
万顷珊瑚碎江水,鲛人龙女纷然起。以手捉之不可得,嫣然一笑沧江底。
怪龙忽上崖头舞,似听山僧读禅语。龙珠上与月华争,明月不得复为主。
当时赤手缚龙珠,夜半空江骤风雨。一自此龙失其珠,日月江头怒且呼。
金山昼夜叫猿鹤,丹阳南北愁菰蒲。徐卿仗节往三吴,渡江先上金山途。
江中怪龙壤相避,山前明月高自孤。妙高亭上千江秋,千江直与天门浮。
峰头明月能我留,与卿同为汗漫游。上令星辰不敢收,下令江海不敢流。
龙兮龙兮遁去不知几万里,即有明珠还自投,金山金山慎莫愁。
海天霞未卷。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花师戏成幻。
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回头意懒。但微认、崔徽背面。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
曾见。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云窗月馆。湖山在,旧情远。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通了金闺籍,须教邑债还。尚威民作敌,徙善吏容奸。
世久无彭泽,人今识鲁山。平生经济学,随力救时艰。
生平心折谁,二三忠烈后。各能慎裘箕,努力图不朽。
江村久销沈,密观独株守。四壁长依人,一襟不蔽肘。
嘉善多贤裔,昆弟相师友。学博品益醇,言动都不苟。
忠介诒谋臧,芸斋称无负。文孙推敉宁,掩关发二酉。
诸子爱我深,交比古人厚。勉我振家声,戎我防世诱。
书来多药言,觌面亦苦口。忠端嗣更贤,世仰如泰斗。
真传自蕺山,道源细分剖。学案藏名山,群言尽培塿。
惜也经世儒,抱膝老窗牖,孺子面未谋,魂梦归依久。
主一披尘来,燕市偶携手。穷愁蚤著书,笔墨皆琼玖。
绳武才称奇,沦落复不偶。殷勤问高堂,行年七十九。
镫下作细书,花下酌醇酒。硕果天长留,好学增眉寿。
我年近知非,家学曾何有。骨脆染时蹊,自顾形骸丑。
矩薙俨在兹,执经许我否。解组荷书籯,会向姚江走。
寒雪护柴荆,洪钟拟一扣。请示绍衣方,床下连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