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镜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赤云日东江水西,榛墟树孤禽来啼。语音哀切行且啄,惨怛若诉闻者悽。
静察细忖不可辩,似呼郭公兼其妻。一呼郭公两呼婆,各家栽禾栽到田塍,谁教检取螺。
公要螺炙,婆言摄客。摄得客来,新妇偷食。公欲骂妇,婆则嗔妇。
头插金,行带银。郭公唇乾口噪救不得,哀鸣绕枝天色黑。
客里欢娱,恁萦情锦瑟,旧恨明珠。雷塘春去尽,霞峤月来孤。
金筝吹换小单于。劝人眼前,相依玉壶。银河浅,问几日、鹊桥偷渡。
延伫,灯几炷。车转细雷,人带黄梅雨。钿扇风轻,练裙香并,消受垂帘低语。
争道秦青旧风流,泥人无恙灵和树。应猜防,屧声来、莺燕知处。
无为好用法乾坤,上下中间认本根。正定始能通此趣,真如透出烁天门。
一涧寒泉九节菖,酿泉为酒冽仍香。玉卮捧处慈颜喜,眉寿方岩共久长。
孤庐结烟霭,一榻卧松筠。之子何为者,荷蓑行负薪。
坐看云叶湿,铲喜药苗新。灵雨萧然下,归欤垫角巾。
缅怀属纩时,死丧叠相继。舅老白盈颠,频年病惊悸。
大药苦难求,骑箕竟长逝。叔也二竖侵,和缓费疗治。
兀兀簿书间,食少形已瘁。一朝构闵凶,灭性难守戒。
姑也体素羸,神伤益憔悴。抚兹杞妇悲,复洒西河泪。
全归庶无憾,遗痛曷有既。嗟哉薄宦贫,棺衾未预置。
斯时夏正中,炎热如火炽。瓦盘挹水多,葵扇招凉至。
三日殓始成,惴惴胡敢懈。躄踊一号啕,惨惨日阴曀。
天道其宁论,胡为酷如是。
新秋宜爽气,一雨浃连霄。蒙雾垂天黑,阴风蔽日飘。
书蒸生蠹湿,檐溜使魂销。萧瑟嫌衣薄,空濛觉日摇。
出门愁马滑,策杖带泥浇。翻似倾盆下,强如倒峡遥。
游鱼沉水际,征雁避山椒。萤火明为暗,蛙声静里嚣。
直愁禾忝没,那得雨赐调。潦过农夫泣,时穷物力凋。
公家催国赋,田野坐氛妖。海涨蛟螭出,岩深虎豹骄。
何因扶日上,庶使太阳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