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秾李积皓雪,繁桃炫朝霞。江边日日见春色,尽是寻常儿女花。
东阑一树能倾国,千瓣玲珑谁剪刻?半吐疑红却胜红,全开似白元非白。
旁虽浅淡正复浓,雅丽称月间宜风。阴时晴午各异态,嗔喜笑鼙无不工。
嗟我匆匆簿书急,时复微吟对花立。白苎犹沾夕露香,青鞋不怕苍苔湿。
而今漂泊楚江滨,想像丰仪一怆神。惆怅当时看花客,对花还说去年人。
今言而古藉,二三垂典册。先人作己言,千百拟衡石。
寓言若玄珠,重言如拱璧。谁持璧与珠,使人群啧啧。
卮言日曼衍,天倪随地斥。终身未尝言,终言孰能格。
可不可谁分,然不然共择。万物本天均,是非凭众斁。
已化复相生,无县那许射。罔两莫群疑,景形方自索。
日火贷其光,夜阴恶可借。无有入无閒,相视久无逆。
盛德果如无,舍者将争席。无言无不言,始信无言益。
红莲小朵金塘秋,水上弓鞋新月钩。碧日无光灵鹊死,文星坠地银云起。
阴鼓森寒闻唾壶,神衣繂縩机声里。曲曲湖波艳神眼,十八虚鬟神自绾。
宝奁掩月袅蛛丝,天促神归神不归。
卜筑须同蒋诩邻,清泉白石本来亲。风尘一落难回首,多少园林待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