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短短四句写出淮岸硖石古寺那样一片天地,同时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活动,面对眼前的山寺,虽身未能至而心向往之。
船停泊在淮河岸边的硖石山下,山上坐落着一所古寺。山并不高,但从河底的船中仰视,寺里的古塔却给人“半倚天”之感。硖石一带环境幽静,加上古寺高踞山巅,遂使诗人觉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圆足,超脱尘境。舟行是寂寞的,此时舟泊硖石,诗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胜造访的念头,他是在舟中纵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发现松径边寺庙的栅栏是锁着的,寂无人迹。于是希望变成了怅望,古寺在诗人的心理上愈去愈远了。然而就在这怅望之际传来了暮钟的声音,一声声进入画船。那佛国世界本已遥远难即,此时却放出钟声来到人间,这种声音,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这四句诗,在地理位置的处理下,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境界开朗;在景物与感官的搭配上,又有动有静,有视觉又有听觉的感受,从而使读者细密地品味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唐张继《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写红尘扰乱中的寺庙钟声;这首诗写人烟稀少处的寺庙钟声,各自意境不同,都写得很美。
诗在空间位置的处理上,首句是向上仰观古塔,末句是钟声下及画船。自下而上,复又自上而下,硖石古寺在心理上高远超脱的印象,即不待刻画已自然形成。在景物的搭配上,既有动,又有静,既有山巅古寺,又有水滨画船。于互相映衬中突出了硖石寺的静穆,而不显得枯寂。末句由写视觉感受,转到写钟声,更添出无限诗意。那钟声在船头,在水上,荡漾传送,终于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诗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
欲系伯仁肘,难悬季子腰。自刊聊自用,渠刻任渠销。
飞瀑依然万点多,当年养望此岩阿。空山竟不生薇蕨,破屋徒怜补薜萝。
人笑褚公犹齿冷,家还江令已头皤。如何领袖山林席,名节翻输一翠蛾。
散策步幽岩,所遇良可喜。恋恋蝶绕衣,涓涓泉入耳。
俯仰天地閒,一物莫非已。暄妍坐阅春事芳,飘飘思与春风长。
呼童置酒饮花下,风来满袖携花香。白白红红纷涧谷,恍然身世如河阳。
东风吹落山头雨,山鸟催归共人语。拂苔便欲枕流卧,却恐傍人笑孙楚。
眼看六合尘土满,归袂翩翩去何所。乘风更拟淩清空,人閒无处寻方蓬。
空山古木烟雾迷,高枝直与浮云齐。垂萝落落绾晴黛,寒竹萧萧含晚凄。
好鸟飞来喜相托,争向夕阳深处栖。风霜不厌老幽谷,羽翼自可凌秋蜺。
空怜返哺起深思,正尔月明闻夜啼。
天柱峰高月华碧,自古人间风雨隔。飘然欲探蟾窟游,万里阴霾妒良夕。
玄云忽开黄道明,顾兔涵秋抱冰魄。嫦娥偷药长少年,桂子芗霏羽衣湿。
飞仙挟我凌太清,万丈寒光湛虚白。美人不来空夜凉,《白纻》歌阑露花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