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唐睿宗年号,685—688年)前后。
梦想琅邪拟卜居,入山閒过一春馀。真缘病骨时相挽,可是高怀迥不如。
鸣雨似闻深树鸟,跃波行见碧溪鱼。苏州雅调庐陵记,壁上谁今敢再书。
不雨不日林风凉,城外昼比城中长。况是花壁青竹墙,酒边安得生夕阳,西山劝客飞千觞。
一笑平原去,高才聊寄栖。闲谈皆有韵,得句半无题。
近海观云黑,登楼看岳低。应怜征税苦,宽大救三齐。
图书整整堆蓬荜,剑戟森森拥柳营。留客茶瓜话平昔,随缘妆点泰州城。
海角萍踪千里至,天涯霜信一时回。
连山夜火金蛇走,动地秋声铁骑来。
羌笛吹残杨柳变,寒砧催报菊花开。
呼鹰跃马平生意,落日苍茫上古台。
群山断江岸,一塔凌青冥。登临不知疲,写我万古情。
盘纡遍凭阑,周览越国形。山川势相逼,三折江流清。
隔江望会稽,南镇趋百灵。大哉神禹力,胼胝安苍生。
回头富春山,垂钓留客星。高台俯江泛,旷代传清名。
男儿审出处,身重五岳轻。浩歌心悲凉,云气忽纵横。
海色含古愁,何能见蓬瀛。但闻丘墓间,白杨多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