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叫人为国运而深深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徙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八月至贵,其日载旸。龙旂既翔,龙幄既张。大小肃肃,乃于郊迎。
既召有众,播告在庭。皇皇恤命,罔不是将。嗟我贵庶,荼苦孰蠲。
既加斧斨,屡罹凶年。眷兹皇仁,如天如春。如草斯植,莫不敷宣。
蠢蠢苗民,浩浩炎边。是俾是承,亦共戴天。黑齿发椎,执弩被毡。
载歌且谣,皇帝万年。
往古且弗道,与子论近流。施王树坛坫,其实皆俳优。
后来草窃辈,乃有袁赵俦。譬如东迁降,于时为春秋。
岂真王道微,竟无鲁与邹。单弱不能振,群雄视为雠。
日月在人心,当于万古求。奈何舍庄步,局体甘梏囚。
涉世应多虑,逢君可自宽。晴云看照户,光景叹惊湍。
日月孤臣疏,鸾凰国子官。春江明发棹,百丈上平滩。
绿云绕湘川,九疑亦微茫。帝子不可见,碧鸾自翱翔。
李侯洒秋毫,冉冉烟雨乡。猿啸非我听,龙枝日腾骧。
缅怀濯缨人,于焉咏沧浪。折我青琅玕,与之拂扶桑。
东皇一夜吹风起,万里春归帝城里。早见冰消太液池,虹桥帘洞皆春水。
春水元从天上来,洗天浴日真奇哉。晴波倒影白玉阙,回流曲抱黄金台。
云涛烟浪自漭沅,雪花文藻相萦回。金疏喷薄苍龙吼,石堰斜铺俯螭首。
出省犹翻上苑花,缘堤远映千门柳。我知主上敷阳和,衍庆流祥润泽多。
冯夷起舞阳侯歌,淑气先通紫禁河。呜呼紫禁河,愿言流向人间去,千溪万曲皆恩波。
井络一星出岷峨,度入牛女周天河。森然北斗灿南纪,精气互贯参羲娥。
城南夜光烛万丈,蒙荆密莽同搜罗。韩祠断碑鬼物守,苏公奋笔如挥戈。
失桑咸池大伞拥,祝融海若长绅柁。秕糠扫尽汰蜉屑,云锦织就遗龙梭。
投文徒鳄遗衙吏,作书诋佛驱天魔。大荒披发返阊阖,焄蒿荐祀悲滂沱。
丹黄蕉荔期肸蛮,水旱疾疫烦总呵。精神在地若井水,至理妙喻无差讹。
伊苏距韩三百载,元祐事略同元和。斗牛不神坐埋困,磨蝎守命遭谗诃。
蛮荒窜谪等一辙,泷吏后有春梦婆。天其以我为箕子,要荒此意留则那。
当时饱吃惠州饭,乌云红日楼头过。游潮六日访遗泽,韩山片石来摩挲。
经师已少赵天水,子野绝粒为头陀。存神过化理则一,海潮元气相荡摩。
潮阳儋耳两开辟,手凿混沌芟蓬科。此碑百世立师表,不与荆棘悲铜驼。
雨淋日炙半蚀剥,尚镇魑魅褫蛟鼍。我来睹此思石鼓,两公旷代同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