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反语、俚语和双关语,描写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两句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则是作者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
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李适之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至公元746年(五载)担任左相。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而在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写下这首诗。
李适之(694年-747年),原名昌,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李适之拜相,担任左相,封清和县公。他与李林甫争权,但却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年(747年),李适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尽。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依依 一作:悠悠)
朝廷德泽遍封畿,避水人家即日归。独愧因漂如木偶,未还田舍理柴扉。
我爱陶渊明,爱酒不爱官。弹琴但寓意,把酒聊开颜。
自得酒中趣,岂问头上冠。谁作漉酒图,清风起毫端。
露电出形似,神情想高閒。大似挥弦时,目送飞鸿难。
袖中有东篱,开卷见南山。嗟予困尘土,青鬓时一斑。
折腰尚未免,敢谓善闭关。望望孤云翔,羡羡飞鸟还。
归田未有日,掩卷空长叹。
宇宙自万古,人寿无百年。我生之前漫无纪,我生之后殊杳然。
中间百年何太促,始觉人世徒堪怜。况乃寰区受羁束,曷能蓬海求神仙。
幸有金阊醇酎美,一斛不直三千钱。沽来快饮日不竭,赖兹薄禄如流泉。
清者可中圣,浊者可中贤。伯雅或在后,季雅或在前。
公荣不择侪辈饮,季伦欲就邻家眠。君不见花开枝上何娟娟,春风吹落随寒烟。
又不见云行空外百态妍,须臾散尽苍旻天。玉山常倾倒,桑田任播迁。
胸臆从教块垒散,形神自尔魁梧全。一日可兼十日饮,百岁能当寿一千。
始信壶中有日月,不与人世同弃捐。沉冥至理久自悟,糟丘为我生青莲。
翠黛生微晕,阑干下夕阳。乱蛙喧鼓吹,芳草满池塘。
歌按黄金缕,诗传锦绣囊。焦桐谁自弄,还问蔡中郎。
双舄凌空去莫扳,惟闻飞佩玉珊珊。故家遗老俱凋谢,采药名山自往还。
凤尾盖随云影动,鹿皮冠映雪痕斑。海桑陵谷虽迁变,独有壶中日月閒。
迩来乞食竟无处,饥即驱我亦不去。甑中生尘驱索然,飧风吸露望青天。
穷途依人仍不足,自顾已忘荣与辱。何当稚子困饿啼,绝不欲我作夷齐。
勉学鲁公书新帖,呼庚未免为臣妾。嗟,嗟,苦节尤难在后头,一日不死中心忧。
昔集荡云航,今泛荷花片。泊向枕流亭,对月敞文宴。
太乙自乘莲,不载青云彦。何若此遨游,诗仙群眷恋。
种树添新荫,先当培其根。疏泉资灌溉,先当裕其源。
少师勤学殖,呈材依禁垣。汲深藉修绠,下笔文澜翻。
承明自献纳,公望群所尊。御赐飞白书,中有至道存。
松贞泉比洁,宝之重玙璠。赞皇平泉记,温公独乐园。
何如此清华,天语含春温。忆我追陪日,直舍邻高轩。
文漪频挹注,美植长滋繁,披图感今昔,遗韵犹堪论。
既以惠来学,复此垂后昆。始知余庆在,世业皆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