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领联写景,天寒风浪,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开始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全诗蕴籍含蓄,意在言外,颇堪玩味。
一二句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又与上句“不计程”相照应。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
三四句写景,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不是“楚天千里”的一片“清秋”,而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诗人自己的感觉在内,“云”之能“冻”更是经过诗人感情滤化了的景物,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然而诗人还叙述,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则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
再看江面,“江阔”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五六也是以工整的对偶写景。上句从“家山”之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上句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下句的“寒雁”与颔联的“天寒”相照应,点明时值深秋。凄冷萧瑟的秋天本来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况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这一联中的“数点家山”与空中“寒雁”本是一幅淡远迷蒙的水墨画,一声雁叫又为这画幅增添了凄冷的气氛。颔联、颈联同属写景,但前一联写的是自然界之大景,情隐含于景中;后一联写的却是与诗人关系更为密切的远景,情与景结合更为紧密,抒情性也更为明显。
最后两句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
从表面看,这首七律以“行舟”为线索,全诗四联围绕行舟分写行程之远、江行之险、家山寒雁、烹鱼取书;而究其内在的含义,忆兄弟、思故乡的情愫才是贯串全诗的一条主线,无论记事、写景、用典,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是一层深似一层的。因此,除诗题而外,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
汉兵出塞将军行,棘门灞上空屯营。羽书夜半急如火,淮田千里无春耕。
庙堂有议如建武,十岁边头不鸣鼓。君王无事两国欢,长乐宫中瞻圣母。
鹰饥虎饱不足图,三军渐欲销兵符。红旗尽卷夜烽冷,铜花绣甲金模糊。
横议当年猬毛起,公持一言天自喜。尽收诸将入神京,十六卫闲清似水。
榆关一骑不动尘,阴功何止活万人。封侯铸印不足说,朱颜一笑三千春。
扁舟夹港下,漕渠溢春水。水边两翁仲,阅人亦多矣。
其中郁佳城,寂寞向千祀。冈峦失故态,草木罹新燬。
缅想窀穸初,鸣笳汎清汜。送车数千两,夹道陈簠簋。
岁月迅不留,嗟嗟遽如此。因知人间世,变化倏忽耳。
金箱贮茂陵,籧篨槃石子。贵贱虽不侔,腐坏略相似。
踟蹰复踟蹰,蒙庄信达士。
大道无町畦,万类时并育。苟非日相啮,焉在伤局促。
余岂工宦人,逝当返空谷。嗟此尧汤世,三岁谷不熟。
所患已剥肤,岂惟仅蒿目。矫矫耿寿昌,常平初见属。
涣汗今大号,屯膏古明勖。窃因有氏言,君以百姓足。
仆本山野之生民,不堪刺促拘冠绅。江湖自放老将至,岂悟岁月如驰轮。
谬随多士贡王府,浪得虚名通紫宸。遽从下列居第一,当时颇似称平津。
感激更恩报天子,僶俛从事希涓尘。滥书闺籍比朝旧,骤上天禄均儒臣。
肖躬顾影每自愧,譬如蒿艾参松筠。未能引分拂衣往,正用饱食惭悬鹑。
太平中外虽少事,贤哲驰骛犹辛勤。幸无官守逃吏责,自可昏醉穷青春。
夭桃花繁高倚楼,似若有意娱佳宾。浩歌大笑忘检局,座客欢倒知吾真。
东风瞥来能几时,况子东西南北人。人间会合常苦少,击鲜举白毋羞贫。
林端啼鴂风雨夕,异方相忆空酸辛。
归来犹未买良田,谁似淩江二守贤。心已忘机犹爱国,身无侈累却求仙。
听残曙鸟眠初觉,吟对秋英句倍妍。明发阿郎归省地,岂无庭鹤共蹁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