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饮水虹明,蒸山霞烂,乱帆争渡津门。离人向夕,无绪对芳樽。
几上层楼极目,疏林外、落照缤纷。空凝望,天边白苧,烟雨锁空村。
羁魂。飞欲去,清江千里,南北中分。怅瑶琴徒在,锦瑟空存。
肠断萧娘一纸,罗巾剩、万点檀痕。凭传语,玉儿憔悴,终不负东昏。
阔疏未可轻愚叟,放浪多应学漫郎。待挽春工醉乡去,随教蜂蝶笑雄张。
邯郸度曲尽新声,稚萼韶华稍向荣。珠箔曲钩遮密坐,瑶台静室伴深行。
鸿雁逐飞云,青天亦有行。兄弟本四人,仲季歘云亡。
伯窜东海隅,叔留南海旁。相隔万馀里,东南永相望。
忆昔在长安,膝下共两双。朝去候门扉,朝回牵衣裳。
忆昔在南国,齐揖事先王。教训日以严,道义日以康。
忆昔在家园,气力各自强。读书穷壶兴,落笔竞沅湘。
神异古人遇,举世无文章。当春二三月,风吹百草长。
登堂献寿酒,散步陟崇冈。夏日听黄鹂,阴阴亭馆凉。
折荷绿玉池,剥荔黄金床。桐叶下金井,四围橘柚黄。
薄暮向空阶,联袂延月光。忽见梅花发,大开楼上窗。
色映枝枝玉,诗成字字香。好景必同赏,佳酿必同尝。
夜寒必同被,得句必同商。先子忽见背,血泪尽汪洋。
三载草土中,不离阿母傍。伯也忽瞿然,团圞非久长。
拜母别诸弟,薙发栖大匡。仲弟登贤书,云路步前芳。
叔弟薄青衿,欣然慕老庞。阿季独俶傥,走马少年场。
抱志虽各殊,骨肉不相忘。一朝日月坠,大地共仓皇。
紫荆长枝折,飘零天一方。寄书阻兵革,得罪饱冰霜。
远碛听笳吹,回头盼故乡。前月片纸来,摧胸裂肝肠。
闾井十无一,举家惨罹殃。叔弟尚伏枕,一命在微茫。
母死恐未葬,弟死谁盖藏。登山苦无梯,涉河苦无梁。
山木何翛翛,河水何汤汤。安得高飞翼,驾我以翱翔。
狂雨日下来,白昼黑淋浪。
雁去悲银海,螭蟠泣鬼工。黄肠迷汉柏,野火上秦蓬。
浓翠凝螺黛,鲜朱溃守宫。漆添灯晕黑,文灭绣奁红。
一旦珠还浦,千年剑出酆。雾馀空黯淡,云在月朦胧。
伏兽衔丝结,蒙絺画羽虫。粉绵施婉转,台玉刻玲珑。
匪茹曾申诫,惟明可保躬。他时赐盘鉴,来照梦中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