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扑仍遭虮虱缘。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
层云黯黯愁春风,昨夜子规春树东。客怀为此不肯醉,长途俗子来憧憧。
鸣笛考鼓摇旌旗,射福媒利神鬼丛。乃知今日四月朔,光阴客子嗟飘蓬。
前溪妇女立欲渡,长裙短衫照溪红。溪北亦有青衣士,倚阑注目停酒钟。
劝君不用苦伤春,春夏生意何淡浓。北风十月吹老树,翻想此景不可逢。
二贤终日酒樽同,腾踏不学商山翁。苍天无遣苍生穷,呜呼,苍天无遣苍生穷。
云满昆崙水满池,玉龙眠处少人知。昙花乱落林僧语,时听疏钟度晚漪。
帘卷虾须,檐喧雀语,云师昨夜初还。东风送将红旭,碾破春悭。
昼永不禁绣倦,抛针闲步问花阑。晴光嫩,绿杨影下,犹有轻寒。
莺与燕、蜂共蝶,只自向花柳,径里盘桓。安知萍踪未定,人事多端。
苦是骎骎隙影,芳菲能得几旬看。韶华好,且须玩乐,休待阑珊。
欲雨不雨天墨色,将崩未崩石偪侧。溪谷缘云已万盘,风雨欺人作三厄。
客游已悭天不悭,雷电翕歘嘘晴暾。诸峰倒景互明灭,照耀金碧开山门。
清都紫微逼象纬,旃林贝树罗山樊。十方下视沙界迥,佛骨不受炎歊袢。
麻衣老师寂灭久,问法羞与山僧论。但馀卓锡古泉水,念念欲洗尘眼昏。
嗟予世网久踯躅,坐览古迹空盘桓。暮归却灭山下路,杳杳飞鸟投芳村。
岩高天柱玉嶙峋,碧渚如虹绕汉津。剩有桃源在深处,带花流出武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