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星斗无光夜色寒,一军惊拥将登坛。争功土聚沙中语,遇敌师从壁上观。
谁敢倚公为砥柱,可怜报国只心肝。东南一局全输却,当局翻成袖手看。
天中气候接三霉,风物吾乡记昔回。日落柴门夕烟起,乱蛙如雨野荷开。
风风雨雨过端阳,画扇朱丝邈建章。佳节久拚连日醉,故山空负一春忙。
胸中漫贮匡时略,肘后新传却老方。闻道湖州围未解,坐令胥口作瞿塘。
从别后,千回梦忆,何处琴挑香惹。记小语怜惜,芳姿俊雅。
红潮微醉金蝉亚。褰绣幔、认得雨娇云姹。便一刻、算作百年声价。
清暇。长回首、绿屏深曲,轻啼浅笑,顿觉鸳被生寒,总负鲛珠频洒。
白头吟就偏惊讶。更细数盟言、织就回文重写。那便得眼前、玉人如画。
素娥幽冶。忍使梦游抛舍。梧桐下。寸心斗酒争芳夜。
扁舟过海岛,风便一日耳。咫尺不可期,波涛四十里。
朅来鸡山下,共浴桃花汤。洗尽尘土骨,心期云水乡。
夜梦挂席南斗傍,金山寺影水中央。海云嘘蜃化楼阁,撞钟击鼓闻海阳。
施食狎鸥沾法味,衔花驯鹿散天香。夕阳万顷鹘没处,水涵天影青茫茫。
临风朗咏太白句,鸟飞不尽吴天长。海山道人种白玉,碧眼方瞳照岩谷。
遗我天书三十六,模糊尘眼不可读。醉乘天上紫玉麟,一问东海青童君。
天风吹衣毛骨冷,银河倒浸扶桑云。麻姑两鬓垂秋霜,人閒沧海变耕桑。
归来笑抚灵松下,春风几度桃花坞。
屈指归来日,东篱花正开。寒香三四种,斗室共徘徊。
秀色不忍见,朝云疑有无。湘妃行拾翠,天女笑投壶。
日映霓裳举,风回玉袖扶。若耶溪更好,转忆向江湖。
寒拆伴秋砧,残星迥明灭。陟阶裒广埏,回飙迅枯札。
铜龙玉漏沈,筹箭遥更掣。良人祗皇役,驱驾河梁雪。
期逝胡不归,多恤心如结。飞鸿怅冀瞻,兰光照孤孑。
郁我独处心,一日成三月。近闻王事殷,敌兵来仓猝。
烽火戍烟红,于征岁三越。靡盬臣子心,勉旃事征伐。
捷书报承明,妾心死亦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