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注释
巴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寒食:寒食节,指三月。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
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这首是一首纪行诗。第一句是回望来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富有美感和新鲜感。甚至通过“数峰青似染”就展现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黄塘寺畔几人家,种菜年年当种花。卖菜入城归欲晚,湖船携酒看残霞。
满目虽多事,扁舟亦可怜。逢人皆乞食,访道不成仙。
兀傲开元老,峥嵘大历年。落花漫新句,风雨暮江前。
宝域横三界,璇标镇八溟。盘空依日月,飞磴蹑辰星。
乍似攀仙掌,旋疑陟紫庭。五城秋雨霁,九市晚烟冥。
远树层层白,连山面面青。昙花挥麈落,仙梵倚棂听。
弥觉皇居丽,因知佛土灵。前朝流水尽,初地劫灰经。
销歇悲人代,疏狂混醉醒。不愁天路近,风御自泠泠。
穷厓抱璞守空株,金石何从射覆盂。东北忽开千里雾,光明遥捧一函珠。
春光药草风齐折,笔吐心花露半苏。百诘自惭非大慧,可堪瓶泻及焦枯。
寅亮天工在六卿,铨衡地位即阿衡。风云律吕休徵应,沙汰江河彻底清。
逆旅残春千里梦,长安旧雨十年情。晨星落落良堪叹,莫惜因风一寄声。
二水中分,浮一点、钟山翠尖。芦苇夹、趁风移过,白舫青帘。
老鹳飞边矶觜凹,苍云没处瓦亭嵌。望黄天荡里石邮狂,无数帆。
斜未沉,红日衔。摇不停,绿波涵。问横江铁锁,旧是谁监。
燕雨已随陵树散,鸥沙新逐浪痕添。算洗愁、且共放船回,寻酒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