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注释
巴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寒食:寒食节,指三月。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
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这首是一首纪行诗。第一句是回望来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富有美感和新鲜感。甚至通过“数峰青似染”就展现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受授光尧禹,规摹陋汉唐。皇图开寿域,国步坦康庄。
检玉方慈范,乘云忽帝乡。华夷均孺慕,矫首涕滂浪。
明月谁家,甚今年今夕,多事重圆。移盘夜辞汉阙,贮泪铜仙。
珠帘画栋,倒寒波、空影如烟。魂断处,长门烛暗,数声惊雁蛮弦。
还见山河残影,恁磨成桂斧,补恨无天。凄凉镜尘顿掩,云里婵娟。
东华故事,祝团圞,归梦空悬。凝望久,蓬壸翠水,西流好送槎还。
蚕事忙时三月中,苍苔门径少人踪。抱篮知是谁家女,偶向柔柔陌上逢。
看西风吹云。只偷年换节,助老欺人。刚有疏芦瘦柳,为他销魂。
残月影,秋烟根。又豆花、依依遮门。奈暑气低篷,阴尘笼店,无趣访江村。
良时去,佳期新。怎闲眠闲坐,闲过黄昏。忆得新秋凉味,画楼平分。
嫌酒暖,愁香熏。到恁时,罗衣温存。空梦著今宵,银河玉阶清露痕。
前屯松树何笼嵷,手挽山河百二重。犬吠严城山似豹,铃摇清角语皆龙。
阵云战苦忠魂厉,塞月清悬赤胆同。听说西戎发上指,拟将提槊向云中。
北碑南帖派徒分,书到通神自不群。总向山阴探龙颔,得鳞得爪尽拿云。
汝已投沙去,余兼出塞行。升沈非所意,聚散不无惊。
别路交商气,离歌断羽声。客愁正无赖,陇月向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