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暂出陶陶境,那禁种种愁。举觞邀明月,却带醉乡侯。
怜余兄弟各西东,一处离情五处同。音问久疏云树外,笑言暂接梦魂中。
根浮春水漂萍叶,影乱秋风叫雁鸿。今日停骖新郑道,羡君兄妹乐融融。
乾坤缺憾属何年,喜见中秋月镜圆。曲奏高山人定后,盟推词坫我居前。
风生塔阁看云起,时照斜阳载酒还。偶向层楼穷睇盼,江河景象半移迁。
顶插虚空吐锦霞,根盘大海走龙蛇。三峰灵气钟澄县,千古文明耀帝家。
闻道王巡检,当年此效忠。骨沈流水碧,血染战袍红。
势迫心愈奋,官卑气自雄。我来访祠宇,懔懔想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