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闻道官军入,吴侬尽倒戈。指挥移地轴,湔洗用天河。
尚作苍头起,当如赤子何。汝曹宜面缚,环垒即恩波。
国医不可见,慨然念仓扁。区区乞灵心,非笑讵求免。
惟我禄命薄,能养愧马犬。米监碎而艰,累母日非浅。
劳辱固天性,匪贫宁尽愿。生儿不得力,精血就衰殄。
去年右臂枯,床蓐哀转辗。今年左复尔,筋骨痛如剸。
仰天呼以泣,无术效含吮。惟此孙夫子,仁思动缱绻。
金方出卟卜,世目不能阐。未达良取讥,但觉体因善。
誓母百岁后,始废公一献。丹榴照芧屋,精意荐洗腆。
长筵坐二老,甘味分寸脔。各馂先生馀,当服丹九转。
堂邑古壮县,地滨白通河。我等游燕冀,操舟河上过。
路逢两父老,白髭鬓皤皤。自言令斯邑,前后知几何。
岂弟如父母,张令良不多。往者不可作,来者谁同科。
吏治日芜秽,民病日沉痾。语罢还太息,继以涕滂沱。
何况十年来,无岁无干戈。黄尘迷道路,白骨?陂陀。
原田自膴膴,孰种麦与禾。遗黎转茕茕,短褐不至腂。
念此丧乱际,思治意则那。今焉亦已幸,得见羲与娥。
脱之涂炭中,所重在抚摩。视民有如伤,圣德无偏颇。
载粮往赈给,下令蠲烦苛。之子青云彦,绿发颜如酡。
壮志在经济,夙学崇丘轲。一旦?推择,职此非由他。
丈夫贵立事,岁月如奔波。丞乎岂负子,行矣勿蹉跎。
赠以辛苦辞,酌以金叵罗。报政抑何日,天门郁嵯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