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常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宋嘉祐四年(1059,一说是公元1060年),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而写了这首古体诗。
贾山辞赋妙升堂,十八高名擅洛阳。遭主圣人千载事,济时贤献万夫望。
已加坛上将军钺,未促齐中相国装。曾有新诗介眉寿,悲歌何忍送归墙。
滦河嘴头积雪多。山下石子青盘陀。侬在江南望江北,恰如织女隔天河。
银烛斜临倦眼明,坐来转觉不胜情。忽然忆著相思句,正是销魂第一程。
九日登山正自佳,松梯微露湿青鞋。重岩细菊班班出,一路题诗寄客怀。
昨从浈阳来,暮过峡山寺。适闻新昌寇,道路传者沸。
余时不敢留,一苇翻然逝。虽经绝妙境,已负清幽意。
捲帘坐船,船极目望苍翠。有如逢珍宝,不暇贮箧笥。
又如过屠门,大嚼涎垂喙。每欲问其详,曾莫得图志。
道人山中来,为我谭一二。犀去金锁沈,猿归玉环坠。
赵胡垂钓石,岿然出江际。穆王双车辙,想像常按辔。
汉晋五仙人,曾骑五羊至。俊霭二禅师,神力与迎驭。
岧峣五岳塔,初自昆崙施。三祖石堪奇,僧粲尝所憩。
上方狮子台,下视见云气。异花成帐幄,红紫嫣然媚。
蒙茸绿崖草,茎叶相覆被。或黄如金钗,或白如珠珥。
造化穷天巧,肖像名殊异。梁间许浑诗,壁上李翱记。
但知考事迹,何暇评文字。清远中古宿,俯压南海澨。
退之贬潮阳,亦曾经此地。幢碎逢飓风,雷电助其势。
我来幸无恙,恬然不忧畏。祥飙送轻帆,默已荷神赐。
此归会有日,维舟就津次。当为小盘桓,历览尝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