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俗师俗学,空劳彼勖。蔽蒙之民,蒙性于欲。以求初明,其蔽久酷。
天物芸芸,复我虚曲。以知养性,其性如玉。以恬养知,其明似烛。
古人至一,今人至缛。顺而不一,天下乃数。安而不顺,天下乃局。
浇淳散朴,天下乃毒。世道交丧,乾坤乃局。至人处穷,冥飞似鹄。
隐德存身,永辞世梏。世人所求,轩冕相属。傥来不来,神衰气辱。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倒置之民,其蒙转笃。休哉游哉,我沐我浴。
高轩在门,华冕在瞩。何有何无,如断如续。
青城黄仙师,四海遍行脚。东观沧溟万里馀,到时两鬓秋萧索。
手中常持一鹤瓢,言是太古开花萼。偃蹇浑无斧凿痕,分明洞有烟霞烁。
青田一种至今无,溟渤昆崙任抄掠。一从箕泉遭弃置,便向华表为栖托。
自入行囊不计春,长悬日月同飘泊。弹丝或奏太古调,只与此瓢相对酌。
醉将北斗挽天潢,肯把此瓢分两勺。君不见伯牙绝弦无知音,卞和献璞遭残虐。
世间俗子眼眵瞎,有耳徒能听管籥。安知老大葫芦生,小摘乾坤自成噱。
林屋洞口种橘李,山人平生读书得真乐。自是西周老聃姓,抱一冲虚岂彫琢。
仙翁亦是无怀民,大道迥出羲皇若。禹穴南来一邂逅,握手谈笑如识昨。
许以此瓢今可遗,临别要即重然诺。谢之拂袖去,意若全落魄。
山人得之不敢却,左悬右佩贮灵药。有时挂向青崖间,脱屣扪萝坐盘礴。
月明辽海夜生寒,梦绕秋空双足躩。迩来作者歌鹤瓢,竞说山人瓢不恶。
长歌短句我亦有,雨露云烟讵穿凿。我歌不凿瓢愈奇,山人之名愈充扩。
李山人莫惊愕,我亦青城丈人客。昔年西来觉丘壑,几回晞发太华颠,至今尚负山中约。
瓢乎瓢乎尔知否,一夕风高起朔漠,潇湘洞庭木叶落。
尔今不蔓纵为瓢,徒向人间受缠缗,何当从今只化鹤。
何当从今只化鹤,为我戛然飞鸣一万里,长风浩浩翔寥廓。
年来年去几番新,万事回头扇底尘。雪里老梅才破玉,雨中芳草又成茵。
满钩帘捲青山晓,半亩塘开绿水春。美景故知常在眼,人间俗事浪频频。
半日偷闲趁放衙。还家习静远嚣哗。园亭虽小习偏赊。
听雨残留荷芰叶,媚秋娇爱海棠花。浅红深碧漾窗纱。
斜月已过桥,篱影澹如画。时有秋虫声,萧骚杂秋话。
话长客欲去,池上双扉开。庵僧苦待客,故使山钟催。
归来隐几卧,梦落西溪水。波影满船头,白鸥呼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