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砭焫攻微痾,力与疾相閧。燔焚势不已,百节皆为动。
右臂针独多,腕尰逾负重。左肢岂解事,匙粥不自送。
我病亦偶然,星火忽已烘。古人戒谨疾,我岂敢为纵。
苍黄苫块身,六气为一中。因循积年载,展转惊寐梦。
瞑眩疾乃瘳,兹言夙攸诵。刮骨彼何雄,湔肠或非懵。
我计决恐迟,医谋固当用。聊轻筋骼困,坐待脓血湩。
痛痒方自知,胞哉几人共。平生骨肉交,思君令人痛。
朅采慰藉情,款语得深奉。宁知君归后,独乐不及众。
西郊昨夜雨,不解忧怀壅。怅望君不来,悲歌当予恸。
料理春事复三三,急趁春游偕五六。春光有意诏游情,指点前山春在目。
一水从流晓溯之,双岩次第归遥蹴。正当春日惠风和,天气芳新春气淑。
摇曳春心不自由,提携春伴姑相逐。不须舆从竞开林,独许儿童共骑竹。
或前或后向山驰,不衫不履飘春服。越陌度阡能几何,折柳穿兰及近麓。
舍车纵步趋前寺,有僧如鸟初出谷。自言黄山一片春,久俟游踪留芬馥。
我谓山僧汝但行,登临未必惟我独。山能令我与春迎,我能令人与山熟。
穷山之致必穷巅,探山之藏必探腹。已陟崔嵬足未艰,欲尽烟霞身倍速。
遥看飞岭似翔鸾,俯瞰桑丘如逐鹿。青帝留容入画图,祝融司英来沐浴。
此际孤宜定一尊,左右峰峦应伯叔。冥思久对自沉吟,春云无数春山覆。
心悦春山山不知,春木有枝山有木。振衣岂必千仞岗,市氛远处孤怀宿。
瑶台偃蹇不亲人,争似故山结缘夙。从此故山若故人,一任春光作转毂。
毕竟年年春用来,遮莫山山春尽伏。我今辞山袖春归,斜阳一道光蔌蔌。
眼中兰若蔽轻岚,林外游人并樵牧。颇疑山鸟罢求声,珍重山花能满掬。
回车一一付轻舠,晚棹回映春溪绿。简取消愁旧酒杯,起舞中流为春祝。
但愿春酒与春山,同尔春人俱穆穆。兴言兹会良亦艰,摇笔春前细追录。
铜鱼山高一百尺,山头井深不盈尺。铜鱼飞去影冥冥,空有长熊作人立。
榛草荒寒浣风露,松桂萧条恋崖石。岩虚壁压遗刻暗,磴绝梯悬古苔涩。
凄冷气象几百年,姜子书堂竟谁识。位重平章何足道,名侣金鉴闻在昔。
朝廷暇豫直谏声,时事仓皇叩马力。奇才本自在山林,编摩未审何书策。
平生负气本落落,迩来望古还恻恻。铜柱迢遥边峤峙,翼轸仓茫烟雾积。
谁怜海角空蜃气,徒尔山灵护础石。阴雨濛濛远江合,晴云溶溶半山出。
林峦清旷无古今,公应未减真颜色。
帽影鞭丝人比玉,踏春同到郊园。与花相对试温存。
不知何事,尽日两无言。
犹忆去年轻拗折,翠瓶轻供黄昏。素琴弹罢不开门。
那堪重省,一处一销魂。
云雨巫山已渺茫。尚余粉靥费端相。细腰犹想粉衾内,高髻还疑坠枕傍。
桃叶艇,杏花墙。一般微露断人肠。而今青草斜阳里,漫学徐妃半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