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伤春》诗写的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首句写诗人做的一个决定:对今春乐事早已安排好;次句用一个转折,推翻了之前的决定,也就辜负了好意送来春色的东风。第三句点明,不仅今年先做决定再推翻,而且年年如此;第四句指出年年辜负春光的原因。
春日可乐,而自己却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负了大好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使诗人禁不住感慨万端,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读罢此诗,诗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假雕饰,自然浑成,而诗意诗味即在其中,这正是“诚斋体”的成功之处。
杨万里在《荆溪集自序》中谈到自己写诗时,曾说:“步后园,登古城,采撷祀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盖麾之不去,前或未应,而后者己迫。”在他看来,平日所见所闻及所感似乎无不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材料,这和江西派“闭门觅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诚斋体”也有其弊病:由于写作比较“随便”,有些诗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此首可以说是个典型。
晴云绣。绕迤逦、雉堞排层岫。凄凉六代烟花,惆怅朱楼红袖。
闲门自锁,谁复向、长亭问新柳。望归鸿、去逐天涯,夕阳偏带明秀。
多情十二阑干,怕碧草侵阶,绮思非旧。燕语莺啼都休问,且镇日、帘儿共守。
无憀是、琴丝茗碗,更谁识、新霜鸾镜有。但相思、弄笛桓伊,一江春水如酒。
高出云端谢世喧,碧天秋静镜无痕。尘缘不向尘中见,聊与游人洗眼根。
狺狺犬护门,喔喔鸡登屋。不疑故人来,但谓风敲竹。
孤僧雪中归,白马度堑谷。坐久饭食讫,尚说毛发肃。
吹灯燃湿薪,我起子就宿。明日且复留,长安米如玉。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