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过去人讲王安石此二诗,只注意其第一首,其实第二首亦有佳处。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i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总之,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平淡处见火候。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张港先生著《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你喜欢
酒阑未放宾朋散。自拣冰芽教旋碾。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已知于我情非浅。不必宁宁书木宛面。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云暗青丝玉莹冠。笑生百媚入眉端。春深芍药和烟拆,秋晓芙蓉破露看。
星眼俊,月眉弯。舞狂花影上栏干。醉来直驾仙鸾去,不到银河到广寒。
册府号冀北,一时聚奇材。
嗟我虽末至,尚及相追陪。
胡子真老骥,元章盖龙媒。
尔来厌名韁,蹙踏游九垓。
王子乃汗血,疑是西极徕。
忠精贯日月,声名震陪佁。
君王市骏骨,得此七尺騋。
秣以天山禾,贮之黄金台。
玉勒绣罗鞍,映带文锦鞯。
谓言开道路,亦复薄蓬莱。
乞归丞相府,连月书百回。
东郊台公姓,笑渡涛江雷。
奉身信美矣,体国安在哉。
帝家十二闲,何尝列驽骀。
迟子复立仗,来归勿徘徊。
蜡花檀晕香如梅,撺号入谱名京垓。
立斋形容消息大,浓芳不受霜雪埋。
疎影横枝虽未足,淡淡中色搀先开。
薰然不待诗料理,诗人无奈清香催。
诗清香韵两奇绝,诗香相感从何来。
只缘人与花相似,心香洒洒俱无埃。
坡公衣钵何敢睨,简斋香酒非吾裁。
有时静听群儿读,绕树日走数百回。
仰头生意已如此,俯视百草方枯荄。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手无一寸刃,谁拾路傍枪。

真恐山灵笑我顽,白头持节竟生还。烦君玉女峰头问,可有移文到北山?

愁砑云蓝赋恼公,如今骨出似飞龙。四年惆怅杏花红。

天上人间春寂寂,东鹣相鲽去匆匆。相思无益悔相逢。

宝刀玉尺裁佳句,雪溜云腴试早芽。睡魄顿消清到骨,一成僧味似僧家。

孤云天末山数峰,峰头隐隐衔乌龙。遥临北岭望故国,行歌负贩舟车通。

时当高秋雨霜后,木叶纷乱号悲风。声华一梦水流去,名迹千古山争穹。

津桥烟草阙双峙,驰道莓苔门九重。鸣銮飙驭杳何许,蓬莱顶上云濛濛。

徒惊朝市屡更变,遑问邱垄多英雄。鼎湖龙去自不返,非烟长锁琉璃宫。

当年真圣受天命,香生菡萏祥光红。宫前父老尚能说,顾瞻遗宇悲涕中。

桥山松柏閟弓剑,有时宝气飞长虹。今主绍述更神武,回眸一视云烟空。

请封章疏几时上,振跸行闻来自东。功成亦念创基业,从此不复言兵戎。

我生多难伤暌离,茫然却顾当何归。伏辕不作马思奋,塌翼应怜鸟倦飞。

临风且共一杯酒,要看酒面吹澜漪。不须遐想念今昔,吾庐好在寻归期。

金韹韹,鼓■■,行人且勿行,木兰换衣裹戎装。

木兰戴金鋀,矛著铁裲裆。右手雁翎刀,左手月轮弓。

跨上八尺马,轻若飞鸿翔。木兰父老下无丁弟,上无壮王兄。

木兰代父前我行,我羌健儿八尺长,不知木兰与强。

木兰□䟤跋䟤跋,谁雌谁复雄。健儿何草草,木兰何堂堂。

东市斫,西市斫,相斫似阿若郎。擒贼报信归,报我国王。

国王赏功爵名字,始知木兰是女娘。女娘安用尚郎,请移木兰爷娘当。

国王进忠良,制我羌垂衣裳不下堂,木兰去兵亦为妇采桑。

今古何人最上流,乘风此日快登楼。一川花柳情怀旧,六合烟云眼界浮。

力士已曾输跪膝,夜郎谁复望归舟。和山踪迹知何处,兴在白云天际头。

灯花为喜雪为祥,又向穷阴见一阳。星夜松明疑石屋,霜天渔火记江乡。

连城白璧元无价,照乘明珠自有光。曾踏春冰穿市过,少年犹忆醉平康。

性癖佳山未得亲,旋移远石象天真。峰峦草树安排好,岩壑风烟领略新。

路转柳遮青隐约,雨馀苔渍碧嶙峋。尽教做尽千奇怪,时下窗前爱主人。

东坊尚平地,近岭昼生寒。
拔地数千丈,凌空十八盘。
飞泉鸣乱石,危磴护重关。
俯视人寰隘,真疑长羽翰。

凤书遥出诏开元,龙德朝飞奉至尊。坐辟浮云悬日月,兴歌湛露洽乾坤。

千金燕市多收士,三刖陵阳亦受恩。闻道辟雍临幸早,圜观讲幄动桥门。

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屏却鸣驺成独往,绿杨阴里听莺声。

露华网户参差光,碧筠粉薄如栖霜。凉堂下帘帘窣地,素手无分玉如意。

燔膏作镫檐不红,夕抚绿绮空窗中。一声凉破楚天碧,去雁叫影思离鸿。

南山点苔愁向晓,独客朣朣涉长道。楼前月浪卷衣来,梦里江声隔帷小。

入林鹤氅披,正可敌凛冽。最爱道旁松,后彫显奇节。

岂不承雨露,只解傲霜雪。携樽狎晚晴,疏枝透明月。

开尽黄花满短篱,静听隣屋夜敲碁。
清华池上三更月,僧在松边未有诗。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