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注释
小立:暂时站立住。

赏析

  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猜你喜欢
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移职自樊衍,芳声闻帝畿。
昔余卧林巷,载酒过柴扉。松菊无时赏,乡园欲懒归。
林表吴山色,诗人思不忘。向家流水便,怀橘彩衣香。
满酌留归骑,前程未夕阳。怆兹江海去,谁惜杜蘅芳。

游雾登天计苦迟,昆崙聊欲访支离。幅巾破晓龙山去,且免三茅费勒移。

海色苍茫夜气微,一痕凉月入柴扉。独行对影时言笑,排日量腰较瘦肥。

平地风波听受惯,频年哀乐事心违。笠檐蓑袂桄榔杖,何日东坡遂北归?

珠娘十五嫁珠儿。住近珠江江水湄。江水有情还照妾,江花无计可留伊。

少年何速成诗书,争似求真保玉壶。
更不劳神游赤水,只知存性养玄珠。
鼎中日月何人有,炉内丹砂世所无。
人笑此中多寂寞,此中寂寞与人殊。

李花一孤村,流水数间屋。夕阳不见人,牯牛麦中宿。

禅子经行处,泠泠度水濆。空门正寥寂,觉海绝嚣纷。

散响飘黄叶,馀音袅白云。鲛人投岸泣,螺女隔江闻。

天籁浑同远,霜砧乱不分。灵洲鱼跋浪,郁水雁呼群。

乍辨仓莺语,多传白马文。此时谁共听,洗耳谢尘氛。

参天黛色忽千寻,掩映房栊十里阴。桂崦不知淮曲远,花源将入武陵深。

国色天香结习空,寒英晚节竟谁同?平生富贵浑忘却,宛似翛然国士风。

风光踪迹记当年,偷和刘郎六忆篇。只说朝云贫梦楚,那看暮雨逼游燕。

行箱手叠千重字,别路香分一袖烟。书就汉城晁董策,从今不负薛涛笺。

六十不归何日归,人生七十古来稀。
忧愁疾病常相半,十载光阴转瞩非。
虽曾为太守,过似布衣贫。
未足肩前辈,犹应胜近人。
苦吟常不寐,得句忽如神。
玉食轘东市,何如保幅巾。

名家侠节世称贤,七十餐霞偶列仙。结客长安曾置驿,买山阳羡久成田。

书来济北春鸿远,梦落吴门晓月悬。为问庭前双玉树,青葱欲赋上林篇。

遨游蚁目辨轻尘。蚊睫成宇虱如轮。

生来同一气,兄弟是天伦。祇要长和睦,休论富与贫。

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
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

览镜照我颜,寒陋难为状。一一视妻孥,亦非簪状相。

桐柳不中梁,人生宜自量。况有黍稌田,不乏鸡豚饷。

物无两大理,富贵宁兼望。已矣吾何营,颓焉适天放。

不是宫商调,谁人和一场。伯牙何所措,此曲旧来长。

山中绀箬元无脊,炉裹金丹日月开。
不是潜藏杜尘世,有人曾见碧蟾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