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念我宜州兄,见时论弟昆。诗书固分路,翰墨俄同门。
人谁不归来,独沾死后恩。万里一铭旌,犹能葬家原。
门掩斜阳,满院里、零花瘦草。疏帘卷、纸窗风紧,玉炉烟袅。
天末数声征雁过,林边几点归鸦噪。悄无人、落叶冷空阶,红谁扫。
题不尽,伤心稿。消不尽,闲烦恼。算眼前愁境,又添诗料。
翠影自怜双袖薄,病魂已约三秋老。待巡檐、索笑问寒梅,春还早。
三竺深始佳,妙香静空谷。无量人天供,至此心神肃。
在昔闻兵火,兹山未沈陆。若非龙象力,何以感群族。
出门望层峦,回向古道场。云日递隐见,岩壑易阴阳。
别院通危桥,涧曲声琅琅。万木拥寒阁,千镫照回廊。
澄怀此晏坐,摄受言可忘。
诗酒方将乐莫年,谁知含笑掩重泉。异端惑世遗言拒,正道忘身爱子传。
砌下翠干新剥竹,池中香断旧栽莲。平生清致无由觌,漫看东崖起断烟。
刘子富才何啬遇,性甘淡薄心平恕。兴勃勃然从我游,一载拘挛江上住。
二月三月春正好,行歌被酒寻野趣。高峰寺里澹公园,桃花李花开几树。
子规多事忽弄声,叫得刘郎要归去。断纨碎墨束巾箱,败毫剩稿缠无数。
蚕丝麦穗酒旗风,如油滑滑江村路。秃尾驴子踏落英,模糊山雨垂杨渡。
重来之约在秋暮,记得叮咛握手处。
清音遥度碧滩头,古调泠泠片石流。椰竹悄弹孤月晓,管弦暮咽两峰秋。
有灵湘水仙妃曲,无恙鱼山客子愁。此地不堪闻梵贝,离怀容易满归舟。
愁思忽而至,揽衣陟冈陵。杳杳即长暮,古松郁青青。
睇彼脊令飞,不觉涕泗零。群弟克恭我,而我乃无兄。
人命异金石,生日空营营。营营匪营利,诗书以家民。
身没业谁传,有女才十龄。白日下荒郊,痛哭还柴荆。
岂无樽中酒,难忘手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