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许多描写歌声的名言佳句,成为后世文人写作时爱用的典故。柳永这首《凤栖梧》正是在这些典故的基础上写成的,词中描写了一位歌女的歌声。
词起首三句虚写歌妓的美貌,先写客人与歌妓之间隔了一层帘子,不仅交代了这次听歌会并非在一般的歌馆之中,而是某位达官贵人家中,而且为后文“不见如花面”作了铺垫。然后谈到具体的歌妓的美貌时,却只说了一句“不见如花面”,到底是怎样的“如花”则只字未提,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词人再以“深”、“孤”、“怨”三字对画面加以点染,则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就令人有了具体的感知;同时,这一句又为词尾所抒之情作了坚实的铺垫。“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词人再加“不放”二字,给这歌声赋予了鲜活的主动性和生命力。最后词人被那凄婉的歌声感动得“肠先断”,以致于不忍卒听了。
柳永描写歌声处处用典,又处处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如诗如画,清新生动,使人在如闻其声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还获得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且,柳永用典而不拘泥于典,臻于“用事不使人觉”(《颜氏家训》)的境地。由此可见,擅长一俚语入词的柳永,以典入词的功力也是非常娴熟的。
这是《乐章集》中一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音乐的好词章,它在古代众多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亦属上乘。
十年海南年,世味尝欲遍。昔为担板痴,今作绕指转。
谁能濯我缨,人欲唾其面。故人千里来,高义动深眷。
问答不及已,惊我神发变。功名眼中花,日月弦上箭。
公今已超然,富贵非所愿。南游访知识,气习要百炼。
授我不死术,老骨倘可健。是身走空雷,当作如是见。
东南久无备,盗贼起不虞。揭竿与荷锄,皆是耕田夫。
谁为捕逐者,得官缘苞苴。不读一行字,况复知孙吴。
厥初既轻敌,屡北辄睢旴。屯兵非不多,一扫不复馀。
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欤。凶焰陵郡县,良民遭戮屠。
坐令腹心地,化为豺豕区。除恶当务早,滋蔓良难图。
王师何日出,努力观庙谟。
拒霜花傍石阑干,家有青毡坐不寒。闻道宜城新酿熟,应知不厌客频看。
吾家有老婢,行年近五十。虽云极丑陋,所幸少过失。
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双亲命老婢,给使读书室。余时方气刚,未知抚爱术。
斯须不如意,骂詈信口出。老婢受不辞,未始怨且泣。
我壮忝科名,旋登显要职。老婢亦欣慰,且言所愿毕。
家人自南来,致意我家室。此意久未报,吾心恒郁郁。
作诗寄所怀,相见应有日。
明月半溪水,归人中夜舟。树阴屯岸合,萤影入烟流。
勋业生无取,田园老可谋。悠然发清咏,思绕白蘋洲。
竹几松屏六尺床,风帘不卷一亭香。窗含暮色成深碧,菊对衰颜是浅黄。
莫向杯中问贤圣,祇堪棋里较低昂。何人秀句争传唱,二老风流果擅场。
情到深于此。竟甘心、为他肠断,为他身死。梦醒红楼人不见,帘影摇风惊起。
漫赢得、新愁如水。为有前生因果在,伴今生、滴尽相思泪。
凭唤取,颦儿字。
潇湘馆外春馀几。衬苔痕、残英一片,断红零紫。飘泊东风怜薄命,多少惜花心事。
携鸭觜、为花深瘗。归去瑶台尘境杳,又争知、此恨能消未。
怕依旧,锁蛾翠。
龙川孤月正秋中,碧汇清光上下同。玉镜无声沈夜籁,银河如练绕晴空。
明时惭负分藩任,先世犹存制锦功。樽酒微醺慈养乐,画船箫鼓溯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