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阕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发端一韵扣住早春的季节特征,表现了自然界冬去春来节序的更替,描绘了天长昼永、花开草绿、和风送暖的新春气象,也使整首词笼罩在明媚和煦的氛围中。“变韶景”一韵紧承前面的内容,点出了恰逢“元宵三五”,春意盎然的京城皓月当空,皎洁生辉。“连云”二韵视点渐由天空移向地上,着力从宏观上描绘了京城的建筑。明亮的月光下,重重复道高耸入云,座座楼观凌空如飞,京都是多么的雄伟壮丽。这些都是写实的笔墨,优美而有气势,但若无下面一句,就显得过于坐实,与元夕溢彩流光、迷离倘恍的夜景不相和谐。“嘉气瑞烟葱蓓”一句,将“连云”的“复道”、凌空的“飞观”、壮丽高峻的“皇居”都笼罩在一片祥云瑞雾中,这不仅给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平添了几分朦胧缥缈的美感,更突出了一种吉庆祥和的气氛。至此,词的上阕终于在层层的渲染后托出了最后的两句“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天子驾临,与民同乐。
词的下阕主要描写皇帝驾临后,元夕灯会的热闹场面。龙凤烛发出的光亮和天空的星光、月光交相辉映,高耸的鳌山旁,舞者手执羽扇,翩翩起舞,两籍乐府及梨园子弟与观灯的百姓一起狂欢,人声鼎沸,箫鼓喧天。直到天已破晓,人们都还没有散去。街道上人挤得满满的,人们都向天子高呼万岁,希望年年见到皇帝的仪仗,目睹天子的风采。
从词的内容看,固然有以词谀世之嫌,但它真实地再现了东京汴梁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北宋前期物阜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罪大昔来谪,恩宽今许归。碧斋还泛泛,翠阁已依依。
箫鼓转山曲,旌旗摇夕晖。馀霞方散乱,倦鸟亦归飞。
颇悟邯郸梦,还寻莱子衣。耄倪嗟得去,朋友惜相违。
讵有甘棠爱,徒知蘧玉非。劳生成底事,归老钓鱼矶。
嗜欲割去土与泥,调虞气血等稚儿。拘拘谫谫世所怪,未免鹤发仍鸡皮。
甘脆为目不为腹,蚕茧自缚良苦之。两螯公子大于扇,九室春色堪为池。
开缄况读万选句,快意领此一段奇。自怜忍欲忍艾似,涎流津饐不自持。
明知喘疾有时愈,更寄斫雪加餐诗。
昔在世皇,肃外台纲。谁其荩臣,乃有二张。等彼二荀,叔慈慈明。
慈明内润,智以仁藏。等厚而钟,伯子发祥。惟我伯子,隽声英英。
立破万卷,躏百氏场。吐为艺文,陆离洗洋。中权所指,锋孰敢当。
薄游贤关,如锥处囊。天吝抟扶,畴适雄飞。敛尔壮心,杜尔德机。
不顺以施,日胜而肥。怀珠川媚,蕴玉山辉。君曰宁尔,容彭所希。
黄金为饵,同类为妃。骖虬御鸾,翱翔九围。人有恒言,五十知非。
君知其非,大雄是皈。离照中天,万磷息辉。谁缚谁解,何顺何违。
六辔在御,惟汝指麾。不慕独觉,宁希小乘。不贪转轮,何况小荣。
着为微言,撇捩纵横。荡乎漆园,又似净名。其子和之,玉振金声。
独立须弥,俯挹太清。怒马脂车,如袭百蝇。封人之祝,如一蝇鸣。
我有半偈,乃驻君听。四十九年,无法可称。杜口毗邪,息心化城。
大家团栾,共证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