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上阕写景,景是杭州之景;下阕写人,人是镇杭是官,上下合璧,地灵人杰。
上阕写杭州之景。开头先从大处落笔,以自然界中的烟霞来渲染气氛:大海映着如火的红霞,远山笼着青色的烟雾。境界阔大,设色艳丽。接下来“故都风景繁华地”一句既点出所写之地——杭州,又是一句总的概括,将“繁华”的杭州置于“海红霞,山烟翠”的大背景中,使人觉得杭州就像镶嵌在这幅美丽画面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接下来数句,是对杭州城美丽、繁华的具体描绘。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宏伟壮观的城门,城门上望楼高高耸立,画戟尽显威仪。然后词人再以城门为立足点自上而下分写了杭州城内、城外的景色。写城内,主要描绘静态的人文景观。“万井”、“金碧楼台相倚”,只用八个字就写出了杭州城内人烟繁阜,市容严整,建筑华美。写城外,物境人事共同构成画面,动静结合,一气呵成。至此,故都的山光水色,已呈现在眼前。
词的下阕,转笔颂扬镇杭之官的事功人品。下片五十二字, 仅三处用韵,从内容上看,恰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征战立功, 二为衣锦还乡,三为政绩卓著,并预祝升迁。写得舒徐有致, 雍容闲雅。
此词作为一首投献词,有“贡谀”的成分,但词中所展现的杭州的社会生活图景、自然风光的确是北宋前期“承平气象”的真实写照。再者,从“贡谀”的角度说,上片只是作为背景与陪衬;但若从反映都市生活的角度说,上片正是此词的精华。写景的视角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笔触亦随之由阔大旷远至精细俊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谐相映,确是戟永词中极具审美价值的雅词。
峻阁含风落照孤,凭高千里视平芜。凤笙锦曲春缥缈,瑶草金光昼有无。
采药几时寻碧海,种桃无复问玄都。五陵冠剑豪游地,犹是长安旧酒徒。
不见梁王旧吹台,年来愁眼向谁开。求贤廊庙无虚日,报国涓尘自乏才。
直指漫能迎櫑具,永怀宁敢咏金罍。相看鬓发霜千丈,自视文章水一杯。
晚岁可怜神气索,故人犹寄好诗来。追还正始真堪喜,突过黄初岂易陪。
婉娈也知能度曲,葡萄应已酿新醅。何时东阁容惊坐,一日那辞一百回。
立功亦云可,于世能无情。屈体丧厥节,宁若埋我名。
极不过馁死,馁死胜饱生。是翁醉中语,细味足叹惊。
寄奴复典午,吾其无目成。
形影相依自两生,重游春苑不胜情。如何芳草横门月,又度阳关曲里声。
吴山越山相对青,中有滚滚长江横。长江谁道不曾改,年来一半沙填平。
潮生潮落何时了,万古人间一昏晓。岁岁吴侬来看潮,不知潮送吴侬老。
酒楼笙歌喧醉耳,客帆翻覆云涛里。悠悠哀乐永相忘,空江落日秋风起。
倦游情未极,改辙方遵麓。涓涓石濑溅,袅袅梯径曲。
松声杂鱼梵,暝色归樵牧。空翠缘目生,孤云共人宿。
山月翳寒树,风泉静脩竹。旅梦恋宵镫,羁心向晨旭。
天清光始霁,岩深气犹肃。叠岭雾霏霏,高林风穆穆。
往返迹未淹,栖寻日苦促。徒抱忧生嗟,斯焉愿投足。
驱车西川道,幽胜一何偏。江源下裔徼,峡势蹴高天。
我游形神适,宛宛飞云仙。鸣琴答山水,志兴良可宣。
岁晏思故交,道拙怀高贤。君从九霄居,阿阁华景悬。
养素回沕穆,陈力扶危颠。十载隔山海,宿心念鹓鸾。
讵惜鱼锦字,慰此蹉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