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种植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充分地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每饭不忘、终生难释的深厚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这组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天,此时陆游73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在故乡领取祠禄,已进入第八个年头,杀敌报国的情思不时涌动心间。此年开春以后,一连写下《北望》、《长歌行》、《书志》、《残梦》等诗篇,而这两首诗也是作者悲愤无限而创作的作品。
朝行绕山麓,暮宿投孤村。父老颇见招,落日犹在门。
庖烟不满灶,汲水复抱薪。为我炊黄粱,一饱裁逡巡。
百金得香醪,湛湛盈清樽。我虽不解饮,亦足濡我唇。
濯足扪饱腹,燎衣暖馀薰。原言息劬劳,少浣尘埃昏。
慇勤戒鸣鸡,未用呼晨暾。
不是刘文叔,讵说严老子。羊裘钓滩下,一渔户而已。
无用合退藏,非是退藏是。谁知误得名,来者趋如市。
末世竞声称,藏丑翻成美。与其作假龙,孰若真虫蚁。
新秋天气,正河鼓星高,牵牛花媚。禾黍西风,驴背一鞭遥指。
有人巢青阁上,倚危栏、望穷烟水。那识猿啼鹃唱,早断魂千里。
忆去年、瓜果闲庭里。看儿女灯前,乞巧欢意。萤火斜飞处,乍夜凉于洗。
而今归来索寞,最无聊、黄昏窗底。鸾镜轻尘莫扫,剩盈盈清泪。
弱柳新梅荫户庭,好山门外列青屏。间关幽鸟鸣春昼,宛似家山把酒听。
铁骑长驱出塞门,高皇功业配乾坤。白旄黄钺济江处,盈盈水木含清芬。
端居谢尘鞅,濯足行涧湄。青山既盘纡,流水亦逶迤。
四顾何寥寥,林阴亦纷披。乍兴舞雩咏,亦轸濠梁思。
仰观浮云翔,俯挹祥飙吹。春意属骀荡,我心方怿夷。
永言观象妙,庶以静者期。
唐虞有赓歌,言志始为诗。浑噩元化里,包匦理无遗。
饮食以为质,采色安所施。有娀既以衰,文质将析离。
周《雅》启其钥,楚《骚》荡其涯。役精实有物,云表发高思。
苏李缀遗响,齐梁多芜辞。卓哉栗里子,清真乃得之。
杜陵忠厚人,情深文亦奇。奈何李供奉,独赏谢玄晖?
树冷斜阳,阶旋陨箨,最怜秋色。造访良朋,新知待奇析。
垆头贯酒,更邂逅高阳词客。将夕。还迓老彭,学旗亭画壁。
新尊与絜。旧谱重翻,清歌韵金石。周姜既往,古乐渺难识。
待焫办香同拜,欲拟令辰出重择。念故乡秋潦,愁煞集鸿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