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觉醒来觉得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开口又停。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星。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上苍生。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
参(cēn)差(cī):好像,仿佛。
觉来:醒来。
停觞(shāng)不御:停杯不饮。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堪:忍受。
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
吾侪(chái):我辈,我们。
高山流水:喻知音。
直饶:即使。
甚:是。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何事:为什么。
苍生:黎民百姓

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久学文章含白凤,却因政事赐金鱼。郡人未识闻谣咏,
天子知名与诏书。珍重贺诗呈锦绣,愿言归计并园庐。
旧来词客多无位,金紫同游谁得如。
汉家宫阙梦中归,几度毡房泪湿衣。
惆怅不如边雁影,秋风犹得向南飞。
谁似樊侯哲且明,解将勋业佐中兴。
自怜汩没毛锥子,空对东风咏使能。
秋风淅淅苍葭老,波浪悠悠白鬓翁。
范子几年思狡兔,吕公何处兆非熊。
天寒两岸几渔火,日落几家收钓筒。
不困田租与王役,一船妻子乐无穷。

神化孰尸本自然,盍将此意反而观。试将事上深加察,才著些私便不安。

天不椓兮斯文,寄命脉兮哲人。
烂咸阳兮焰虐,不可燬兮六经。
苟日月兮可晦,何天地兮长存。
言不文兮行不远,义欲正兮词欲赡。
学之荒兮气之浮,匪艰深兮必蹇浅。
公昔来兮帝兮帝旁,佩琼蕤兮云锦裳。
六龙兮伏轸,从之兮彩凰。
愍世兮溷浊,下扫兮不祥。
屈宋兮导前,卿云兮翼后。
韩柳兮并驰,杜李兮齐骤。
建安七子兮随行,江左诸谢兮罗左右。
抗吾旃兮典籍场,轶吾毂兮风雅囿。
探金匮兮秘图,{后炎}国华兮册书。
范金石兮所律吕,散人世兮犹绪余。
民之生兮有司命,彼指南兮亦有车。
秉斯印兮千万寿,后有觉兮余楷模。

急杵繁砧一郡秋,西风落月万家楼。不知塞下征人怨,但见闺中少妇愁。

厚德承三殿,柔风被八弦。
欲知勤俭化,当暑浣衣清。
玉姬曾向瑶池舞。轻掷霓裳忤王母。从此烟霄飞鹤驭。一来人世,有缘相遇,得得为鸳侣。
年年此际霞觞举。彩笔香笺染新句。休饵灵砂奔月去。齐眉不老,直须携手,同上青冥路。
公守东阳郡,于今已十年。
人犹诵遗爱,政不愧前贤。
清议当时重,休声后代传。
我来叨郡佐,怅望隔重泉。

鄢陵王孙称竹溪,手自栽竹堂东西。巳诧白昼雷雨入,遽使六月秋云低。

王孙拈笔传竹神,不得乃忆能传人。黄筌异世与可灭,本朝颇数东吴真。

一幅千金掷不惜,有时客来挂之壁。壁上阶前翠相射,风行琳琅戛摩仄,四座慄慄生寒色。

陂陀沙屿意势远,洞庭木落潇湘晚。白云悠悠去不返,丛篁寂寞双妃怨。

于乎画形难画心,黄陵鹧鸪啼至今。月不常盈日中昃,人生何必长悲吟。

堂有佳宾膝有琴,美酒一酌还一斟。竹溪子,斟竹叶,歌竹枝,醉据玉案吹参差。

左杯酹竹右画师,李乎孔乎吾则谁。更须名手画六逸,并画王孙逸为七。

只字堪千古,双鱼抵万金。正闻穷到骨,仍道客关心。

俸半贫交减,恩全贱子深。邺风持好咏,和泪一长吟。

孤帆处处宿,不问是谁家。南国平芜远,东风细雨斜。
旅怀多寄酒,寒意欲留花。更想前途去,茫茫沧海涯。

小簇何郎雾夕诗,微波脉脉解通辞。怜渠欲堕犹开候,月下风前尔许思。

景胜诗怀旷,愁围酒力降。
地雷晴破石,山雨夜翻江。
梦远蓬莱馆,香余薜荔窗。
谅无封建迹,白首困南邦。

开跗幽涧底,散彩曲堂垂。优柔清露湿,微穆惠风吹。

朝朝含丽景,夜夜对华池。

吴王台对越王城,岁岁春风燕麦生。一片范家湖上月,照人心事独分明。

岭峤飞岑百尺楼,下窥寰际渺浮邱。郁苍天地千年气,盘薄东南万壑秋。

城阙晚云低陇树,海溟烟浪溯江流。霸图自昔多馀胜,一览还雄旧粤州。

几载仙山下,无机世莫分。
因为天市客,方识帝乡云。
炼气壶中见,还元海内闻。
名高赤城洞,歌赐紫皇君。
步逐飚轮健,香随斗极焚。
何当挹蓬阆,鸾鹤自成群。

伏枕经秋得暂还,可堪歧路转间关。无端更历三秋路,不厌频看两浙山。

乡味渐知鲈鲙美,客愁难减鬓毛斑。圣恩旧识深如海,便合从兹谢世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