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以议论入诗。颔联写邀月闻钟,涤除尘虑,表现对游宦的厌倦。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与老僧的话旧,表现出诗人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尾联写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点明题旨。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诗的起势突兀,好似千里归来,有说不尽的心意。事实也是如此。诗人由临安到夔州,再由夔州到南郑,然后调往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任官。最后顺江东下,来到九江。他宦游八年,不仅阅尽巴山蜀水;就是汉中、云栈、剑阁,也无不跋涉;至于长江、汉水,浩渺的洞庭湖也尽在游赏之中。诗人行程万里,真可以说是“看尽江湖”,阅尽了“千万峰”。
陆游的“不嫌云梦芥吾胸”句,既用了司马相如的句意,也含有苏轼诗句的意思。这句是说,云梦虽大,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它岂能梗塞在我的心中,言外之意,云梦在我心目中也不过是小小的水泽罢了,既能容纳它,也能忘却它;至于宦海沉浮,人间的恩怨,更算不得什么。这首诗以议论开始,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胸臆,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情怀。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再次表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这本是写实之笔。诗人留宿在东林寺,眼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耳听着寺里悠扬的钟声,这境界确实很清幽,但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那是乾道六年八月中秋节。诗人曾记述过当时的月景:“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入蜀记》)这优美的中秋夜景,是诗人人蜀途经西塞山,在大江对岸留宿时所见到的。自此以后,那如紫金盘的明月似乎一直伴随着自己,今日在庐山脚下,又看到她,何不邀来共听古寺钟声。月下闻钟,当然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诗人对钟声那样感兴趣。但用佛教的说法,寺院的钟声可以发人深省。这两句诗写得洒脱而含蓄,反映诗人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远客”是诗人自谓。诗人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真是喜出望外,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这两句虽似浅近,但含意丰富,从中可见诗人倦于仕途,委心任运的思想。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从这句透露出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虚窗”指敞窗,敞窗入睡,而且睡得很熟,说明诗人心情坦然,忘怀一切。“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虚窗熟睡”点明题旨,全篇诗意尽蕴含其中。结句以野碓夜春的田园生活把诗人沉寂的心带进一个新的境界。
从全诗来看,首联以议论入诗,这是宋人常用手法。此诗意境高旷超脱,得庄生委心任运之旨至于“野碓无人夜自舂”,虽说是化用唐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句法,但别出新意。前者写静,后者写动,各有千秋。
隐吏皆非谩诲潜,夜灯花落广文檐。招寻月月携连璧,不用船中觅孝廉。
国朝右字学,海字同书文。涣涣播纶綍,皇皇树典坟。
玉堂列高署,金闺集名群。炳蔚出豹雾,杂沓从龙云。
骎骎隮上爵,班班著奇勋。朱君海邦彦,贰教秦淮濆。
讹刊尽矩矱,译辨剧毫分。民务每□□,使轺亦屡勤。
将命在不辱,治丝贵无棼。驰驱易险远,剸割轻纷纭。
寘之州郡间,讵能案牍殷。况近风纪崇,兼有霜雪闻。
长兄已腾誉,次公亦扬芬。雁行在霄汉,鹤发感榆枌。
倚门念切切,谒府语云云。戍瓜已过期,行李不待曛。
为友谅兹久,饮醇方自醺。执手遽将别,中心第如焚。
醑我金陵酒,采彼青渚芹。彼芹既芳洁,我酒复氤氲。
与子共斟酌,用尔达慇勤。予生同里闬,独学愧河汾。
少小强解事,动辄期致君。道源穷夕汲,艺圃肆朝耘。
应将延郭隗,不愿学终军。累累一韦布,溷溷众膻军。
区区阻墀闼,汨汨走埃氛。御史才见举,相臣势方薰。
不视禁内草,空愧箧中芸。况复正端委,奄忽就锯釿。
玄紞须在冠,黄缣不为裙。翩然转云梦,谢彼雨雪雰。
萍浮乃楚实,桃夭遂周蕡。潦倒岁兹履,垢秽日自帉。
秋蒲感衰质,冻梨悲积纹。战兢怀俯仰,黾勉践穹垠。
乡评抱素誉,尘拜望朱幩。不知饰簠簋,方期聘玄纁。
哀号疲鸿雁,噆食毒虻蚊。肤及且竟髓,宵念每达昕。
永愿来麟凤,长当友糜麇。
赤城下瞰碧云遮,乔木深林气自嘉。老瓦盆空无过客,一轩风雨负黄花。